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重走密接路,不放过一个“暗火”

2022年01月29日11:09 |
小字号

捕捉病毒 “蛛丝马迹”,掌握人员活动轨迹,明确传播来源、传播途径……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嘉定区疾控中心流调梯队的工作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民警破案。

据了解,嘉定区疾控中心流调梯队共有70人,当出现紧急任务,他们会2小时到达现场,4小时完成核心流调,24小时出具完整流调报告。

今年1月11日以来,区疾控中心共排查在沪密接30余人、次密接300余人、高风险筛查人员5000余人,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扫街:一个晚上走了70个摊位

“疫情就像火灾,既有明火,也有暗火,流调工作就是要找到这些暗火,如果疏忽了,暗火就会变成星星之火。”嘉定区疾控中心流调梯队成员龚刚如此形容他的工作。

龚刚曾在工作中碰到过这样的难题,为了寻找密接病例李老伯(化名)的接触人员,他愣是把一个菜场“翻了个底朝天”。“老年人不记得自己去过哪些地方,也没有手机支付记录可以佐证。但是他隐约记得自己去过某条路上的菜场和水果店。”龚刚说。于是,龚刚和同事根据李老伯的记忆,从下午一直找到凌晨,把这条路上20家水果店、菜场50个摊位都走了一遍。

“最笨的办法,也是最不会出错的办法,每家店面都拍张照,让李老伯辨认,再确定哪家是他去过的店,再调查次密接。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扫街’。”在龚刚桌上,这一个月以来的流调表已有厚厚一叠。

找人:一个镜头都不能遗漏

“扫街”结束,接下来就是看监控锁定次密接。这既要有一目十行的眼力,又要有缜密的判断能力,还要有坐上一整天的体力。

“这两个密接者的重点轨迹是在食堂。食堂吃饭时间比较长,还不戴口罩的,处于一个无防护的状态。”“他们和邻桌两个人相处将近半小时,距离还不到一米,符合次密接的条件。”

经过一番论证,龚刚和同事确定和密接者邻桌吃饭的两个人存在较大的被感染的风险,需要进一步了解这几名人员信息。

“大部分市民回忆不起来,14天里哪天和谁吃过饭、吃饭吃了多久?这些都要依靠监控来帮助回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和民警一样也是在‘破案’,帮助密接者拼好他的记忆碎片。”龚刚说道。

为何不能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因为密接者和谁接触,接触了多少时间,有没有防护,这些信息会影响最后的判定结果。嘉定区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于宏杰告诉记者,监控画面里,有时密接对象时常一闪而过,流调人员要通过十几秒的镜头,捕捉关键镜头、时间、地点和人物,同时还要判断是否有次密接者出现。

联防联控机制:事不过夜 环环相扣

流调工作是明确传播来源和途径的主要方式,除了要精准外,还要讲速度,既要各司其职,又要联防联控。

在于宏杰向记者展示的电子表格中,详细标注着流调信息,并与急救、社区等相关部门共享,每完成一步就更新一次,有的更新时间显示是深夜或凌晨。“见微知著,这张表格综合反映了嘉定疫情防控的力度、速度和准确度。”于宏杰说道。

确定次密接后,流调梯队还要通过多方比对信息,快速锁定次密接人员的具体身份,落实相关防疫措施,有时候还要给当事人解释。

“可能你不记得你去过这家店,但我们根据店家的消费记录,通过视频内容查找到的你,也是你被判为高风险筛查人员的依据。后续你要遵守2天闭环管理、12天的社区健康管理防疫要求,同时第一、第二天、第七天、第十四天,都要做核酸检测。”负责密接追踪的张和乐正通过电话和当事人沟通。

只要出现本土疫情,流调梯队全体队员常常是枕戈待旦、通宵达旦,有的甚至三四天才能回一次家,但看到疫情防控态势向好,大家都觉得这份辛劳值得。“这是之前市民给我们送来的下午茶,感觉很暖心,我们的负重前行,有人记得。”于宏杰说道。

(来源:上海嘉定)

(责编:董志雯、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