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宝山:打造“一核一带”大学科技园集群

2022年01月17日11:27 |
小字号

 

科学规划发展蓝图

建设大学科技园,规划和机制先行。在大学科技园规划初期,宝山以上海大学为策源地划“环”,西面打造以环上大科技园为核心,辐射上海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悉尼科技大学上海创新研究院的“环上大科技创新核”,东面布局上海北大科技园、宝山复旦科创中心、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技园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带”。其中,环上大科技园作为宝山打造的大学科技园集群的核心载体,是宝山和上海大学深化战略合作的重要抓手。为了推动园区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区校联合建立高层高效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环上大科技园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建立以领导小组抓战略、办公室抓落实的高效协同工作机制。2021年以来,召开3次领导小组会议、7次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对重大事项专题研究、协调解决,加速助推重点工作落实、落地。

形成“一园一特色”产业布局

大学科技园集群初步形成,如何引导各个大学科技园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成为关键。宝山充分激发合作高校一流学科优势,紧密对接宝山重点产业,重点聚焦可转、快转的科技成果,实施与区域产业定位相匹配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一园一特色”产业布局。

环上大科技园围绕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宝山复旦科创中心聚焦化工材料、信息电子、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上海北大科技园围绕软件与数字化、医疗器械领域,上海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聚焦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宝山分园重点推进医工交叉、光机电一体化等领域,推动创新成果在宝山的转化、孵化、产业化,带动宝山未来产业发展。

宝山区扩大了高校“朋友圈”

在谋划好了顶层设计、开展了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了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宝山区大学科技园建设终于开花结果。如今,环上大科技园初具雏形,上海北大科技园、宝山复旦科创中心正式开园,上海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宝山分园蓄势待发,第二工业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园区,“一核一带”大学科技园集群初步形成,宝山的高校“朋友圈”正在扩大,区域成果转化新动能正在形成,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园区孵化和产业承载能力持续提升。

作为宝山与上海大学携手构筑千亿级规模的科创产业高地,环上大科技园从“零”起步,科创阵地依次列阵——一号基地,临港城工科技绿洲;二号基地,上海国际研发总部;三号基地,石墨烯功能型平台,有效推动了上海大学和宝山产学研高效联动,促进科研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目标,以营造良好创业创新生态为着力点,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人才培养、集聚辐射带动等核心功能承载区。

目前,环上大已落地企业123家,成功转化24项重点成果。其中,推动无人艇等4项卡脖子技术实现产业化,推动干细胞治疗药物研发等5项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无创呼吸式检测诊断等7项前沿引领技术、突破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治理等8项关键共性技术。

2021年年初,宝山与复旦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1月,科创新生态又迎来一个重要载体——宝山复旦科创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赵东元领衔的功能介孔材料研发项目,周树学、武利民教授领衔的高性能涂层材料产业化项目,郑立荣教授领衔的智能楼宇通信系统产业化项目等8个复旦大学重大创新项目成功入驻。依托复旦大学优势学科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聚焦化工材料、信息电子、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帮助对接科研成果、市场需求,以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催化”成果转化链路。

2021年上半年,宝山与北大科技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聚焦大学科技园发展核心功能,链接北京大学优势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建设以“五平台两中心一基地”为主要功能载体的上海北大科技园,构建“引才+辅导+转化+孵化+投资+产业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目前,上海北大科技园有限公司已成立,梳理高校科技成果202项,引进和培育上海领克迈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型企业,另有多个成果转化项目在接洽中。

此外,上海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项目也在2021年落户宝山。双方合作立足上海市宝山区,辐射长三角区域和长江经济带,聚焦大学科技园发展核心功能,链接华中科技大学优势智力资源和科研资源,着力打造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高地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大中小企业融通的技术创新高地,重点建设“三载体、二平台、一基金”。

在2021年与宝山签订协议的还有上海理工大学。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上海理工大学医工结合、光学等优势学科,调动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共同推进大学科技园宝山分园建设,加大上海理工大学资源开放共享力度,助推宝山生物医药等产业能级提升。

打出政策组合拳全力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围绕大学科技园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打出重磅政策组合拳。一是大力实施环上大科技园专项政策,本年度支持立项项目10个,扶持资金高达7120万元;二是实施科技部特色载体专项政策,吸引一批科技含量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环上大,支持立项项目32个,拨付扶持资金3950万元(其中,环上大科技园成果转化项目12个,拨付扶持资金1629万元);三是扎实推动市区联动专项政策落地实施,本年度立项项目24项(其中,上海大学和环上大科技园的立项项目6项,拨付市区扶持资金945万元)。以上三项政策叠加,宝山全年支持环上大科技园项目28个,扶持资金近1亿元。

构建宝山特色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如果把科技成果比作一件商品,大学科技园就是稳定的“供货渠道”,教授团队就是优秀的“供应商”。如何畅通供货渠道、挖掘更多优秀商品是个巨大工程。科技成果转化没有固化的模式和体系,2021年,宝山从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过程和全流程赋能,走出一条自己的成果转化之路。

激发科技成果转化源头活力。科技成果转化源头在于高校、院所,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很多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无法转化为生产力。为激发成源头活力,宝山在科技成果转化源头做增量,从成果转化供给侧发力,加强高校持续稳定的科技成果供给。建立机制深入学校、下沉院系,及时掌握成果转化动态,挖掘更多待转化成果。进一步发挥政策构建宝山特色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同时,与高校共同推动职务科技发明赋权改革,从源头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效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难以跨越小试、中试“死亡之谷”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一定规模的资金支持,这些项目很有可能中断。为破解难题,宝山考虑针对实验室技术熟化度不够高、但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或突破核心技术攻关的成果转化项目,创新性推出科技成果转化扶持资金“先投后股”改革试点举措,先期以科技项目的方式支持实验室科技成果“二次开发”,帮助项目跨越小试、中试“死亡之谷”,后期根据企业发展情况按照约定转化为股权投资资金,与企业共同成长,从而帮助企业跨越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国家发改委《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揭榜清单通知书》将宝山“先投后股”方案纳入全国改革创新试点,是全市唯一以区为主体的改革创新试点任务,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制度创新。

数字化科创对成果转化全流程赋能。在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上,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都应活跃地参与,就像生态体系里每一种生物般不可或缺。由于信息不对称、体制机制、市场导向、专业背景等原因,科技成果的“成果端”“需求端”“服务端”很难有效链接,“怎样让各主体有效沟通,用同样的语言和逻辑对话?”科技成果的淘宝—“科创宝”应运而生。宝山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以线下平台“数字科创港”和线上平台“科创宝”为载体,聚焦成果转移转化、科创与金融、创新人才、创新产业、科创服务体系等重点领域,瞄准供应与需求两端,通过数字化形式全面开放宝山科创要素与资源,打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鸿沟,通过智能化合约构架企业“需求端”与高校院所“成果端”之间的合作桥梁。

(来源:上海宝山)

(责编:葛俊俊、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