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中国交响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真正走向世界?

2022年01月07日16:04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中国交响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交响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真正走向世界?

近年来,上海交响乐团委约了一批中外作曲家,创作了多部镌刻有中国“基因”的优秀音乐作品,摸索出从艺术生产到演出推广一整套“上交模式”。

记者专访上海交响乐团周平团长,听她讲述上交的“委约”故事。

■本报记者 陈俊珺 实习生 朱柳霖

用耳朵阅读中华文明

前不久,由上海交响乐团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的乐队协奏曲《山海经》,在捷豹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这是继2019年6月首演后,这部作品再度于上交的委约新创专场音乐会亮相。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神话的奇书,也是一部展现中国地理的百科全书。家喻户晓的“钻木取火”“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都由此而来。

不过,周龙并没有用音乐描摹这些神话,而是基于我国山地五个走向系统的地域分布,将全曲设为五个乐章,分别以北山经、西山经、东山经、南山经和中山经命名。这首作品用声音刻画出一张中华地域的版图,这张声音的版图包罗水系山脉、民俗风情、祭神仪式,引领观众用耳朵阅读中华文明。

第一乐章中,低音大管与短笛表现出“呼麦”的效果,长号与英国管则呈现出藏族传统音乐“蚌额日”的旋律线条……周龙曾说:“我多年来一直尝试让中国乐器尽量去靠近20世纪西洋乐器的演奏手法,让西洋管弦乐奏出中国民族乐器的色彩,这样的相互对置和相互借鉴使得中国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周龙以善于融合中西的审美观念和音乐元素著称,他的歌剧作品《白蛇传》曾获得第95届普利策音乐奖。在周龙看来,自己的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外国观众认可,其中的中国元素非常关键。“外国观众不需要你写得像贝多芬,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贝多芬,你要写有中国元素、凸显中国文化的作品。”他希望,这部《山海经》能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山河与文明的向导。

演出结束后,国内知名作曲家、乐评人等齐聚一堂,就《山海经》进行了专题研讨。有乐评人表示:“‘山海’是中国的,但这部‘经’将是世界的,也将是中国的。”还有不少评论家谈到,当下的中国交响乐要探索在坚持民族风格的同时,与现代化、国际化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新路。

邀中外作曲家写中国

这条路,一直在探索中。周平告诉记者,包括《山海经》在内,上海交响乐团近年来通过委约中外作曲家创作的方式,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镌刻中国“基因”的优秀音乐作品。

2013年,上交联合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共同委约中国青年作曲家赵麟,以玄奘取经的故事为背景,创作了大提琴与笙二重协奏曲《度》,并由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领衔首演。《度》共分为三个乐章,即“相”“喜”“悟”,展现的是玄奘西行取经所经历的三个心理阶段。

2014年,出生于上海的作曲家陈其钢应邀为上交音乐厅开幕创作的交响前奏曲《京剧瞬间》首演。

2015年,上交邀请美国新锐电子音乐作曲人安迪·秋保创作了《乒乓协奏曲》,乒乓球作为独奏乐器被搬上舞台。当音乐进入高潮时,整个乐队犹如一个“混搭”的城市派对,小提琴、班卓琴、锅碗瓢盆声、京剧鼓点节奏与乒乒乓乓的击打声等共冶一炉。这部作品的演出视频在古典音乐视频网站Medici.tv上仅一个月就收获300多万次点击量。

2016年,被称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青年作曲家之一的法齐尔·萨伊以中国文化元素为主题创作的协奏曲《中国狂想曲》首演。

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上海交响乐团特邀中国音协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以丝绸之路为灵感创作的交响组曲《敦煌》进行了全球首演。

2019年,上交建团70周年之际,获得格莱美奖提名的华人作曲家周天受邀创作了《礼献》。

在建党百年之际,上海交响乐团首次尝试同时委约多位作曲家进行主题创作,“50后”作曲家贾达群、“60后”作曲家于阳、“70后”作曲家郝维亚、“80后”作曲家杨帆,以不同的艺术触角和创作理念,同写时代主题。

对话

好作品要不断演,才有生命力

解放周末:多年来,上海交响乐团委约了一批中外作曲家创作有中国元素的音乐作品,为什么始终坚持做这件事情?

周平:音乐有点像金字塔,基石是老百姓易于理解的、便于传唱的音乐,交响乐则是金字塔的塔尖,两者的功能不一样,受众的人数也不一样。尽管交响乐有一定的欣赏门槛,听众的数量也相对少一些,但塔尖必须发挥好它的引领作用,做出有高度有质量的作品。

在走向世界舞台的时候,我们需要既能真正展现中国文化,又国际化的音乐作品,而不仅仅是满足外国观众好奇心、如同看“东洋镜”一般的作品。因此,我们坚持打开大门,与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家合作,探索中国故事的最佳表达。

解放周末:在与中外作曲家的合作过程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

周平:在2015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上,我们邀请美国新锐作曲家安迪·秋保创作《乒乓协奏曲》,并在闭幕式上进行世界首演。这位作曲家被西方媒体评价为“出格、刺激、充满戏剧性”。他认为,乒乓的节奏中有一种律动,在这部作品中,他用许多乐器去模仿这种节奏。

当年这位作曲家来到上海,入住酒店后就“失踪”了,我们好几天都联系不上他。后来才知道,他一直“躲”在房间里,对作品做最后的修改,眼看着演出日期临近了,才“出关”,我们都捏了一把汗。《乒乓协奏曲》首演的时候,效果非常惊艳,后来有许多海外音乐视频网站都向我们要播放权。纽约爱乐乐团也演奏过这部大胆的作品。

2016年,法齐尔·萨伊以中国文化元素为主题创作的协奏曲《中国狂想曲》首演。他写这部作品前听了大量的中国作品,研究了许多中国乐器。首演的时候,他把三角钢琴的琴盖掀开,拨动琴弦,模仿中国的民族乐器。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们想把这部作品再演一演。

解放周末:怎样让这些作品多一些与观众见面的机会,而不是演一场就“压箱底”?

周平: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除了不断委约作曲家创作新的作品,对于那些经过检验的、被公认为优秀的作品,我们在想办法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观众去聆听、去了解。因为一部音乐作品只有不断上演、不断修改,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力。

我们也确实想了很多办法去推广这些作品。比如,我们指定陈其钢先生的《悲喜同源》为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必选中国曲目,让更多的青年音乐家演奏这部优秀的作品。

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同时委约四位作曲家——贾达群、于阳、郝维亚、杨帆创作了四部新作。我们提出,希望作品尽量控制在20分钟左右,因为这个长度更容易被整合在一场音乐会中。事实证明,这些作品已经陆续出现在了近期的一些音乐会中,观众的接受度很高。

解放周末:在委约这四位作曲家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你们做了哪些新的尝试?

周平:在创作阶段,我们给予作曲家充分的创作空间,并让他们在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得到有效反馈。在演出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团共演+多地巡演”的创作和巡演机制,拓展作品的影响力。

为了推广《中国颂》《我们一起奔向大海仰望星空》《父辈》《逐浪心潮》这四部作品,我们从去年7月起,面向社会开放作品的版权,为期两年。也就是说,无论是职业乐团,还是业余爱好者,都可登录上交官网,联系乐队索取四部作品的乐谱,在排演过程中无须支付任何版权费用。我们希望通过开放版权的方式,鼓励更多乐团和音乐家来演奏,让好作品在不断演绎中流传下去。

解放周末:在近年来的委约作品中,有好几部都采用了上交和其他乐团联合委约的方式,将来还会继续这种方式吗?

周平:是的。几家乐团联合委约一部新作品,决定了这部新作品会被更多的乐团所演绎。比如三团联合委约,那三个团都会演奏这部作品,便于作品的广泛传播。

最近,我们和纽约爱乐乐团签订了协议,联合委约艺术家创作一部讲述上海的清唱剧,希望明年能与观众见面。(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