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如何更好地保存城市的风度与温度?专家学者共聚杨浦“大家微讲堂”

2021年12月28日13:27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上海12月28日电(董志雯)杨浦曾是上海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起点,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产业更新与转移、生活社区严重老化,旧区改造一直是杨浦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杨浦区深入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杨浦滨江工业“锈”带逐步被生活“秀”带所取代。

12月27日下午,杨浦区2021年度“大家微讲堂”第九讲“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家园”,在智慧坊园区原上海远东钢丝织布厂的老厂区开讲。此次微讲堂将定海路街道作为杨浦转型发展的缩影,四位嘉宾讲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准备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时,站在旧改攻坚年的节点上,面对百年工业、面对红色工运,面对弄堂烟火,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保存城市的风度与温度,坚守人民城市,共建美丽家园。

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品格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所在,也是人民守望家园的寄托,必须牢牢把握住文化的根与魂,彰显独具特色的“上海文化”,通过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来留住上海记忆,提升城市品格。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钢琴家葛灏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用儿时对杨浦的记忆改编了一首《码头号子》。

杨浦区地处黄浦江边,曾经造船业、修船业、水上运输业十分兴旺。黄浦江沿线,一度集中了上海超过50%的货运码头。码头工人在劳动中迸发出的声音逐步形成一种劳动歌曲,见证中国的工业历史变革。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定海路街道办事处获得“上海港码头号子”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葛灏现场演奏改编曲,并以上海青年钢琴家的身份呼吁社会,让黄浦江岸留住“码头号子”、留住上海港的记忆。让这种上海文化逐步转化为城市发展软实力,进一步团结城市居民。

以历史沉淀打造城市新名片

梅林食品厂、凤凰牌自行车、密丰牌绒线、杨树浦发电厂都是定海路街道的历史沉淀,是实实在在的历史财富。定海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周建辉说,随着城市更新的脚步加快,站在旧改攻坚年的节点上,定海人开始思索未来的家园。

“未来,定海不仅有新业态、新住房、新商区,还有新的工作者、生活者与学习者。”她认为面对新业态、新的城市空间功能、新的居民特点,定海应当想方设法留住百年杨浦的风度与温度,不断为居民创造更加幸福、更加满意的生活,为城市家园叠加历史的底片、打造新的名片。

以空间营造增强居民互动

人民城市必须注重居民之间的交流以及人民群众的参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海表示,过去四十年的城市更新,已经大体解构了原有的熟人社区,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住区与街区勾连相对较少的门禁式社区,并且由于房产的市场分化,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些新的社会地理隔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住区之间营造公共空间,开展各种能够增加居民福利和交往的活动,特别是参与式的社区活动。将公共空间发展为具有多种面对面互动的社会空间,从外部将居民从原子状态中吸引出来,将互相隔离的社区居民在新的活动空间中勾连起来,以此增强居民间的互动,提升社区凝聚力。

以建筑改造探索可阅读性

上海在建设“人民城市”的过程中,提出“让建筑可阅读”,通过改造原有的老式建筑,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以期得到新的利用。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上海市建筑学会城市设计专委会主任刘恩芳教授认为,杨浦留存了许多解放前的工房与建国初期的“二万户”公房,这些建筑虽然因房屋质量的损坏和大量密集而未被列入上海的保护建筑,但是这些建筑留存了几代杨浦人的生活记忆,应着力将蕴含在建筑下的人文因素、空间序列加以改造并再创造,使之彰显新的魅力。

刘教授针对杨浦的工业建筑遗存,以曾经的作品“杨浦渔人码头”为例,阐述了让工业建筑遗存重新焕发活力并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意义产生的可能路径。

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人民的生活满意度,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是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作为城市工作的鲜明主题。杨浦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15.5公里滨江岸线上作文章,抓住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空间、城市建筑等重要方面,发挥人民群众的参与作用,共建人民的美丽家园。

(责编:董志雯、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