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公布国土空间“家底”:生态用地逐年增加 减量化倒逼节约集约用地

2021年11月23日23:16 | 来源:新民网
小字号
原标题:上海公布国土空间“家底”:生态用地逐年增加 减量化倒逼节约集约用地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又交出一份高质量答卷。今天上午,上海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为“三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统计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上海市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上海守牢耕地数量和质量底线,以湿地和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态用地逐年增加。

公报显示,上海市主要土地类型包括耕地242.9万亩、园地22.6万亩、林地122.7万亩、湿地7.3万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8.9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4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1万公顷,另有其他土地。

守牢耕地红线

自2009年“二调”以来,在耕地数量补充方面,上海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34万亩,补充力度较大。“三调”数据显示,上海市耕地规模为243万亩,与“上海 2035”规划目标相比仍有一定的余量,有92%耕地分布在崇明区、浦东新区、金山区、奉贤区、青浦区、松江区。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市民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上海持续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牢耕地红线。第一,上海已经划定了202万亩耕地保护空间,含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万亩部管储备地块、49万亩市管储备地块,实施最高等级保护,严禁非耕化利用,严格执行占用补划机制,守牢耕地数量和质量底线。第二,上海多渠道补充耕地,划定新增耕地的重点空间;持续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腾挪用地空间,增加补充耕地面积。第三,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

资源高质量利用

“三调”数据显示,上海建设用地总量较“二调”增加了165平方公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相适应。同时,上海对低效建设用地实施减量化,加速推动低端加工业、养殖业以及堆场等“三高一低”产业退出及转型,“腾笼换鸟”为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上海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减量化是土地高质量利用策略的重要环节。一是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着力推进城市开发边界外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工作。加强国土资源利用计划联动管理,着力强化国土资源统筹安排,提升国土资源利用计划管理对规划实施的保障能力,确保新片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和五个新城重点区域建设。二是集约高效利用产业用地,鼓励土地混合利用。明确高质量产业用地的绩效标准,建立产业绩效和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制度,实行产业用地全要素、标准化出让。三是盘活存量产业用地,强化低效用地退出,严格闲置土地处置,推动城市更新。

增加生态空间

10年间,上海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湿地等地类合计净增加了58万亩,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生态建设空间格局在局部地区还不够稳定,生态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仍然存在。

上海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协调生态建设。一是坚持系统观念,优化生态用地布局。在“三调”形成的数据库基础上,结合生态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与实施,优化市域各类生态要素布局,建立由水脉、农田、林网组成的复合生态空间,提升生态空间品质。二是尊重自然规律,有序实施生态建设。以“三调”数据为底图,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科学确定并带位置下达新的绿化任务。

将建监测评价机制

2007-2009年的“二调”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对上海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二调”以来,上海市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依据《土地调查条例》每十年进行一次土地调查的规定,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2018年9月上海市全面启动了“三调”。“三调”历时3年,汇集了130多万个调查图斑数据,全面查清了国土利用情况。

为查清各类自然资源“家底”和变化情况,逐步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上海将逐步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的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建成统一权威的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及时跟踪监测全市自然资源动态变化情况,科学分析和客观评价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治理利用的效率,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提供基础保障。

新民晚报记者 杨玉红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