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上海老爷叔31年收藏近70辆"古董"级自行车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晨报记者 严峻嵘
在上海,有这样一位收藏家,他自学成才钻研自行车技术,在小区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硬是用一双手“激活”了那些“古董”级自行车的生命。其实,龚治伟并不喜欢人家称自己为自行车收藏家。他再三和记者这样解释,“大多数收藏家只出钱不动手,而我本人却是以动手为乐趣,所以是标准的自行车玩家。”
龚治伟的个人兴趣非常广泛,爱好收藏,诸如古玩、文玩、邮票、钱币等。而这其中,玩老自行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掐指算来,从1990年至今已有31年了,到现在仍然坚持着,目前他收藏了近70辆“古董”老自行车。
[珍藏]
龚治伟收藏的老自行车主要分为三大类:西洋车,以英国、荷兰等国品牌为主,主要收藏1950年代之前生产的自行车;日本车,主要收藏1980年代之前生产的自行车;国产车,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主要收藏1960年代之前生产的自行车。
按照龚师傅的说法:西洋车的优点是坐杆比较高,所以人骑在车上显得“派头”很足,非常适合老克勒“拗造型”,而缺点是零配件不兼容,故很难修复;日本车相对来说做工比较精良,而且零配件兼容。国产车当中,永久的老款车是他的最爱,目前珍藏的老自行车包括1951年永久首款28大杠、1957年41型26轻便女车、1960年代15型26大杠、1960年代老款13型和12型等。其中,他收藏的一辆1951年永久首款28大杠自行车,是目前上海市面上唯一的一辆,达到博物馆收藏级,现存放于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中心。
收藏老自行车,龚师傅有一条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优,人优我孤(孤品)”。他收藏的老自行车里面,三分之一是孤品,市面上没有第二辆,三分之二是精品和优品,大多数都是60年以上的古董车。有一次,龚师傅骑着一辆老自行车出门,遇到一位开摩托车的朋友,对方提出愿意用自己价值2万元的经典款摩托车与龚师傅的老自行车交换,被他一口拒绝了。
收藏了这么多的自行车,龚师傅最大的痛点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车辆保存环境。龚师傅收藏的大部分老自行车和他的工作车间都在小区的一个地下室,上海的空气湿度比较大,一到黄梅天,地下室里的那些自行车就会遇到生锈的问题。遇到刮风下雨天,地下室还会积水,龚师傅自掏腰包修了一道排水沟,但这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龚师傅只能在天气好的时候,把一些自行车推出去晒太阳。
[心愿]
作为自行车玩家,龚师傅最擅长的是将那些被普通人视为一堆废铜烂铁的老自行车重新焕发光彩。当然,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改良改装,修旧如旧”,不能为了图省事把老古董变成了新车,而是尽可能使用原有的零配件。
但要修复一辆老自行车涉及到很多细节,特别是分解拆零的第一道程序,难点很多,比如老自行车的车把和车座管锈蚀得非常厉害,牙盘销钉和固定螺丝、螺冒锈透和烂丝等,要拆下来谈何容易,要保持原味又不能有硬伤,就算硬敲打也无效果。对于龚师傅来说,这些老自行车的修复问题真是伤透脑筋,有时他睡梦中会想,晨练时也会想,想着如何排除这些技术难点。
另外,在修复过程中有一项重要环节,需要经过多年实践才能够精准把握,那就是钢丝排列编制钢圈(钢圈纵向横向的同心度)。
龚师傅说:“在操作中有过教训,付过学费,但我一直不断摸索,动手用脑,经过反复推敲和实践,自制了不少工具。每当解决一个难题,就会充满喜悦和兴奋,好开心!”
每天晚上,龚师傅会外出骑行一个半小时(刮风下雨天气除外),几十年如一日已养成习惯,既是对老自行车的动态保养,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健身。
龚师傅告诉记者,原上海自行车厂厂长章和轼(1986年-1988年期间任上海自行车厂厂长)几十年来一直有一个梦想没有实现,那就是希望上海能有一家自行车博物馆。这个现在也是龚师傅的梦想,“上海的自行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很深,在海派文化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每当我骑着那些经典款的老自行车出去,很多上海市民看到后都很有感触。我今年快70岁了,真心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上海的海派文化尽一份个人的微薄力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