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一场书画学术研讨探寻上海文脉背后:上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探索

马作鹏
2021年11月01日09:57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一部中国文人画史,可谓半部与上海相关。”

品味中国书画笔锋间流淌的美学意蕴,以及其背后蕴含的人文历史,作为太湖流域暨江南文化核心之一的上海,探讨其千年书画成就、考察其画史地位与影响尤显重要。

有专家观点指出:海上千年书画之艺脉与成就,几乎伴随着文人画史各个重要阶段。就文人画史个案之贡献论,上海亦谓名家林立。

亦有专家如此描述上海及周边地区对中国美术史的贡献:“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中,上海美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曾经是海上画派的发源地、中国洋画运动中心、新式美术教育基地、画报及美术类报刊出版中心、中国工商业美术中心、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心……上海近代美术的发展历程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血脉相连、息息相关……”

为什么人们要讨论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这一寻找上海文脉的讨论背后,究竟有何深意?自2021年6月在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举办的一场书画展,以及近期召开的一场学术研讨会,给出了答案。

简而言之,上博在溯源上海文脉的同时,也在探索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不仅仅是“书画考古”

2021年6月22日,夏至时节。

“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并迅速成为网友心目中的热门展览之一。

“万年长春”遴选相关书画146件(组),经过数次换展、延展,从三国至现当代逾千余年,通过“艺脉/艺术成就”“人文/地区互动”“鉴藏/艺术影响”及“潮头/海上风华”四个角度向上海乃至全国群众予以剖析和展示。

10月28日至29日,“万年长春——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书画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召开,由上海博物馆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协办,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在内的26家研究机构,以及来自美国、德国、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六十余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与此次学术研讨会。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举办“万年长春——海上千年书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旨在更好推进上海地区书画艺术与相关艺术史的研究。相信通过学术交流,填补上海传统文化中书画艺术史的研究空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展览策展人、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曾表示,“这次展览其实可以说既是一次‘书画考古’,不仅‘考古’出了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精英、文人画史个案,还对上海水系与人文地理环境进行还原,勾画了一幅元明以来上海城市人文的迁移路线图。回望上海书画的历史,当然并不是简单的‘小渔村’,上海近现代之所以能够取得像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离不开传统深厚的文化传统。

在展览“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中,观众们游弋于上海的江南山水之间,观赏曾在青龙镇(位于今上海青浦区)任镇监的米芾写下的《行书道祖帖卷》;品读徐光启在研究农事过程中所著《北耕录》(《农书草稿》)。

观众还能看到文学巨擘泰戈尔的《赠徐志摩山水陆小曼题诗合页》,这幅作品是泰戈尔与徐志摩探讨中国毛笔的好处,初次使用毛笔简绘所作,还有象征着上海开拓创新、勇立潮头的画作——《勇立潮头图轴》(陆俨少)。

在学术研讨会上,凌利中进一步列举了上海文脉之厚重。

他指出,海上千年书画之艺脉与成就,几乎伴随着文人画史各个重要阶段。其要者如:中国书法史上的“法帖之祖”——《平复帖》及其作者西晋陆机(261-303);元丰五年(1082)上海青浦首任镇监米芾(1051-1107);明初书法成就的重要代表人物中不乏松江书家,如“云间二沈” ;明初嘉定籍马轼、马愈父子,一为宫廷画家代表人物,一为吴门画派先驱;中国古代书画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海上画派;近现代画史中,诸如黄宾虹、李叔同、陆俨少、潘天寿、关良、吴湖帆、刘海粟、林风眠等名家的画学经历,皆与上海密不可分。

他还举例:就文人画史个案之贡献论,亦谓名家林立。书画创作方面,仅元代上海画坛,一时群星璀璨。法书名画鉴藏方面,如清内府所藏包括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大英博物馆藏)等在内的“四美具”四大名迹,以及乾隆于紫禁城专辟的“画禅室”,这些藏品乃至斋名,皆出自明代两位上海鉴藏家——徐汇顾从义与松江董其昌;再如,百年来书画鉴定学的形成与建立,亦与“近现代书画鉴定学科的奠基者”——吴湖帆(1894-1968)息息相关,影响至今;美术教育方面,刘海粟等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等等,不一而足。

在凌利中看来,无论是“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元戴表元《湖州》),抑或“品题莫说扬州梦,好写云间入卷中”(元杨瑀题张渥《竹西草堂图》卷)。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部中国书画史,亦是诸地域美术史的汇合。欲理解、领悟文人画史脉络及其美学意韵,作为太湖流域暨江南文化核心之一的上海,探讨其千年书画成就、考察其画史地位与影响尤显重要。

艺术成就背后的城市精神

“晚明松江绘画的崛起并不是孤立和突兀的,而是伴随着松江文化、松江诗词一起繁盛,画家首先也是文人。”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付阳华说道。

付阳华认为,元明时期,松江升级为和苏州并列的府,在地域上一步步独立和扩大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基于地域借力上的文化辐辏。这种地域上的借力,在元代显得特别清晰,表现为来自周边各地的文人聚集于此。此外,“人才辈出,名人有著、社集有园”等世风盛行,进一步加速了松江在文化上的倡导。

“正是上海经济的繁荣,书画润格的大幅提升,孕育并促成了一个海派书画家群体的诞生,而‘海派书画’创作的兴盛,又提升了一个城市的整体文明。”

学术研讨会上,上海作家王琪森在《“海派书画”论》如是说。王琪森明确指出上海在中国艺术史上对于文人画家的重要地位。

他表示,清末民初,发轫于上海的“海派书画”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以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吴湖帆、刘海粟、张大千等为代表的海派书画家群体,以精湛的造诣、开放的理念、变通的精神,展示了“海派书画”艺术的辉煌,并将上海打造成为当时全国书画艺术的中心,群贤毕至、大师云集,从而也为日后孕育了一支“海派书画”艺术的精英团队,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绚丽篇章,支撑起了百年大师之门。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主任李兰则表示,纵观上海近代美术史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上海美术主要继承江南文人书画的传统余绪,并开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新格局,是中国古典书画向现代美术转型的重要一环。

李兰指出,从1843年上海开埠后逐渐发展壮大的海上画派,到二十世纪初以上海为中心的洋画运动,再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蓬勃发展的革命美术、抗战美术,上海美术始终在全国美术界起到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其焕发出开放、创新、包容的精神,成为上海城市品格的重要组成。

巨大艺术成就背后,其实都指向一个主题:上海城市精神。而上海博物馆也正是通过深入研究馆藏与城市精神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领域进行探索。

上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曾介绍,这次展览和研讨旨在较全面系统地纵向回顾与总结上海历代书画成就,考察其美术史地位及影响,另一方面,探究海上千年书画发展中所呈现的底蕴深厚、艺脉醇正、兼融并蓄和勇于创新的艺术特色与精神,更有助于理解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精神脉络及其传统人文底色。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表示,作为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城市,上海历久弥新,因为其蓬勃的活力背后有着悠久的文脉滋养。“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特展”,通过一件件鲜活的文物沿着历史的脉络,诠释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背后的人文精神,不仅纵向体现了千年文脉,同时又横向展示了上海地区不同时期所具有的艺术成就。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探索路上,频频惊艳亮相。

继成功举办“吴湖帆书画鉴藏特展”(2015)、“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2018)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继以策划“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构成书画专题研究系列之“海上三部曲”。皆为上海博物馆东馆“海上书画馆”(2022年拟开放)的建立积累了学术能量。

(责编:沐一帆、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