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拉开帷幕 上海首次跻身“全球城市指数”十强
上海首次跻身“全球城市指数”十强
2021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聚焦“数字化转型与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
■本报首席记者 施晨露
“浦东美术馆、上海天文馆、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博物馆东馆,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10月28日,2021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在有80多年历史的上海大厦拉开帷幕,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芮悟峰(Wolfgang R觟hr)熟练地报出一连串上海文化地标。
以“数字化转型与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为主题,2021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汇集来自中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埃及、克罗地亚、阿根廷、日本、韩国等国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业界代表百余人,围绕“后疫情时代世界城市文化交流传播新趋势”“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与区域实践”“打造北外滩现代都市发展新标杆”等系列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在全球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Kearney)近日发布的“2021年全球城市指数”中,上海排名大幅提升,首次进入十强。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认为,“全球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起到节点作用,文化特征更为明显,显示出更强烈的异质性。卓越的全球城市不仅能够高水平、战略性配置全球资源,同时也是文化艺术产品被广泛提供和消费的充满活力、鼓舞人心之地。
谈及数字化对城市软实力发展的作用,芮悟峰认为,疫情之后,可以预期上海对全球游客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实体空间对这座文化大熔炉般的城市而言尤为重要。他同时建议,上海设立一个集合展示城市软实力的门户网站,一站式导航,向全球用户展现上海方方面面的文化魅力。
“城市的根本价值是创造宜居宜业的空间环境,城市的历史文化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城市的历史保护,最重要的就在于如何激发历史空间的当代活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伍江提出,城市空间应该具有人性尺度,“巨大不等于伟大”,上海正在推进以“15分钟生活圈”理念布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市公共服务的易达性、便利性、混合性、可选择性。珍惜城市的“市井味”与“烟火气”,适度宽容城市的“非正式空间”,通过居民直接参与甚至主导的常态化“微更新”,不断改善城市的环境品质,强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论坛开幕式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一批学界、业界知名人士受聘担任研究员。这一直属国家高端智库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机构,意在打通学界和业界,关联融合文化研究者和实践者,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推进中国城市文化创新建设。囊括《海派文化新论》《城市软实力研究》《海外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等一批城市文化研究最新成果的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学术研究文丛、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智库文丛也在论坛开幕式首发。
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上海)自2016年以来连续举办多届,形成具有海内外影响力的品牌。本届论坛指导单位为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由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社会科学院、虹口区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基金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等单位主承办。(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