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上大学先学“扔垃圾”,上海高校垃圾分类“高大上”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姜泓冰 赖桐桐
2021年10月25日10:21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到上海读大学,录取通知书附带校园垃圾分类须知;入学教育,怎么丢垃圾是重要一课;思政课开讲,第一节居然是垃圾分类;985高校开出《垃圾分类》公选课;音乐学子谱成垃圾分类歌;校园垃圾桶少了,臭味闻不着,湿垃圾减量,垃圾桶都开始有个性了……

作为国内率先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措施的城市,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出台,两年来,垃圾分类在上海渐成时尚。高校垃圾分类做得怎样?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能否将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成“好习惯”?喜欢创新的大学生,加上惯开课题、做科研的老师们,能将垃圾分类做得多么“高大上”和“花擦擦”?

7月,上海市发布生活垃圾分类考评数据:2021年1月至8月,全市综合平均分90分以上的高校达100%,比2019年大幅上升。

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专程创作了歌曲《垃圾分类一道来》

高校垃圾分类,高端、时尚、花样多

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图书馆中央区域讨论角,摆放着红、蓝、黑、棕4色箱体,分别投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纸类专用)、可回收物(塑料瓶、易拉罐专用)、干垃圾、湿垃圾。这是同济大学师生团队为图书馆量身定制的。

箱体细节处可见设计者的巧心思:回收纸类的箱体投放口是长方形,回收塑料瓶、易拉罐的投放口是2个圆形,一目了然。湿垃圾箱体窄小,图书馆不鼓励学生携带食物入馆,大厅又有自助咖啡机,只在一楼设置了一个小的湿垃圾箱,二楼及以上楼层不设湿垃圾箱。墙面上张贴着学生设计的“同济大学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创意海报,一目了然。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图书馆放置的特制垃圾箱。赖桐桐摄

同济大学教学楼的垃圾箱也是“高定”:一排五只箱体,2只黑色箱体回收干垃圾,2只蓝色箱体分别回收易拉罐和饮料瓶;回收饮料瓶的蓝色箱外挂一只白色小篓,用于回收饮料瓶盖,细分让后期资源化更便利。墙面上有醒目的红色图标,警示“湿垃圾”“剩包子”“剩饭菜”“果核”等禁投,还有倡议:“请各位学生和教职工到食堂就餐,食堂更香!舒适的教学环境你我共同守护。”教学楼内,原有的小垃圾桶全部撤除。

同济大学教学楼的特制垃圾箱。赖桐桐摄

垃圾箱设计者之一、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直博生任炜萍透露说,他们正探索更加合理高效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创新模式。

“垃圾分类很重要,分类技巧要记牢。标识上面有介绍,仔细看清别误放……”这是由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合作完成的歌曲《垃圾分类一道来》,让学生轻松记住垃圾分类常识。这里的垃圾房精心改造后,取名“旧料别院”,很配上音小而精致的校园,成了师生拍照打卡点。

四个校区、师生总数逾5万人的复旦大学,设置了75组智能物联环卫垃圾箱,采用感应开启箱门方式,定时定点开放。更重要的是,智能垃圾箱连入物联网系统,具备数据传输、共享功能,哪只垃圾箱满了会自动通过相关APP“满溢提醒”,方便工作人员及时清理。每个垃圾箱都会统计当日投放次数和重量,后台通过对设备位置、状态,投放次数与占比等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对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过程的全流程管理。

上海音乐学院取名“旧料别院”的垃圾厢房,与精致校园融为一体

科研为基,高校垃圾分类优势明显

高校垃圾分类,具有明显的科研和技术优势。

同济大学图书馆的特制垃圾箱,源于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晗雪等3位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成果,教学楼的特制垃圾箱则依托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实践教学。

在同济大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何品晶指导下,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图书馆和教学楼垃圾产生特征,探索更合理高效的垃圾分类创新模式,并申报了该校本科教学成果奖。垃圾分类容器更新,得益于同济有力的学科支撑。

8月底,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民办上海建桥学院学生围绕垃圾分类主题创作的作品《探索垃圾分类“上海模式”——上海实施垃圾分类的调查与研究》以及《智能垃圾分类箱》分获全国二、三等奖。

上海不少高校设立专项资金采购先进设施,助力垃圾分类。同济大学2019年7月引入两网融合“爱分类爱回收”垃圾分类服务,学校教学区和生活区设有33台智能回收设备,激励师生投入可回收物换取积分,尽管有疫情影响,2020年仍完成825余吨回收量,同济师生通过积分到账、微信提现方式结算金额达82余万元。

复旦大学引进消毒除臭环卫一体机和餐厨垃圾智能处理系统。前者是上海市科委科研项目,通过雾气沉降有效灭杀细菌病毒和去除臭味。后者采用多项环保新技术,具备油水分离、生化处理、除臭等多种功能,据初步统计,系统使用后,全校餐厨垃圾产生量降低6%左右,源头减量效果显著。

复旦大学的智能垃圾箱,可定时定点感应投放。 赖桐桐摄

上海音乐学院引入湿垃圾就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器,原本要花钱送出去处理的湿垃圾,通过绿色、环保、节能方式,经过粉碎、发酵,变身养花、种草的有机肥。“上音汾阳校区的湿垃圾全部由它消化处理,新的零陵校区湿垃圾处理项目近期开工建设,预计明年1月投入使用。届时,上音校园将实现湿垃圾‘零清运’。”上音副院长侯玉立说。

上海建桥学院2015年整体搬迁到临港校区,购置了同样的湿垃圾处理器,餐厨垃圾就地处理。

在上海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看来,高校垃圾分类负责范围有限,具有科研优势与资金支持,往往能引入更先进的垃圾分类设备,因地制宜,制定更为科学高效的垃圾分类制度和模式。

同济大学的垃圾分类学生志愿者

大学新时尚:新生入学第一课,学会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成了上海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重要内容,让新生们重点了解本校垃圾分类具体要求,如垃圾筒点位设置、定时定点投放制度、校内垃圾分类公共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等。

“一个简单的垃圾分类行为,将我们避之不及的臭垃圾,变成宝贵资源。从源头垃圾减量,是更厉害的垃圾魔法。你愿意接受邀请,成为校园垃圾魔法师吗?”8月28日和29日,在同济大学迎新现场,每位新学子都收到一张垃圾分类宣传折页,由学生设计,生动有趣。新生入学第一周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教育,分享传授同济学子编写的《同济垃圾分类最全攻略》。学校还专为国际学生设计了一套英文版的宣传折页和海报。

复旦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考试内容

复旦新生的入学“大礼包”,有份《复旦大学生活垃圾分类公约》,涵盖分类标准,投放管理制度等内容,新生入学教育包括观看垃圾分类专题视频、参加垃圾分类专题讲座等,入学考试有垃圾分类测试题。作为教育部“三全育人”首批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复旦将垃圾分类作为劳动育人的重要环节,专门设立垃圾分类督导岗,强化垃圾分类责任担当。

上海建桥学院把垃圾分类要求编入新生报到手册,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寄给新生。每栋学生公寓增设垃圾分类主题文化墙、文明标语等,印制垃圾分类宣传页,在5300间新生宿舍及公共区域全覆盖张贴,通过校园广播不间断播放。

上海举办“寻找环保代言人”生态文明教育优秀学生讲师选拔赛。学生们在活动中分享垃圾分类及爱粮节粮心得体会

趣味性是吸引年轻人参与垃圾分类活动的一个重要思路。

比如,很多上海高校都开展了垃圾分类知识竞答活动,此外还有垃圾分类主题团日活动和垃圾分类志愿活动,辅以一定的奖励,以此调动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上海音乐学院不但有师生写歌演出,音乐工程系学生赵雅颖制作的垃圾分类宣传小视频,也在校园多个平台滚动播放,引起强烈反响。学校还编制《垃圾分类试卷》,对学生进行垃圾分类考试,再针对问题进行剖析与解答。

上海建桥学院副校长陈伟在《形势与政策》课上为大一新生们讲解垃圾分类专题

立德树人,打造长效机制

上海高校将垃圾分类与劳动教育、光盘行动等活动相结合,全方位实现垃圾源头减量;更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将其作为立德树人、培育文明素养具体抓手,融入思政课教学。

在上海建桥学院,垃圾分类在2019年9月纳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2020年又进入面向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们集体备课、认真准备。面向新生开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也结合了垃圾分类内容,通过参与农作物播种、养护、采收等生产过程及清扫校园等劳动,让学生体会到“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

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品晶教授团队面向本科生开设了公共通识选修课《垃圾分类与社会治理》,依托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的专业知识体系,提取能体现我国新时期社会治理理念和成就、启示我国制度优势和技术独创性的内容,讲授专业认识、思维方法和技术应用理念,让非环境专业的学子们对垃圾分类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监管平台。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上海市教委提供

上海高校垃圾分类开展两年有余,各高校形成了较完善的制度。上海建桥学院初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治理体系。同济大学也形成系统规划、全校统筹、各方协同、全员参与、点面结合、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校园生活垃圾管理体系。

9月,上海市教委联合市绿化市容局,依托上海市资源利用和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向高校提供“垃圾分类青年讲师进校园”服务,秋季学期“上海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监管平台”上线,整合了上海市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效数据,为垃圾分类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也为各高校提升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提供数据服务。

在校五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0级硕士何晶晶觉得垃圾分类以来生活习惯产生很大改变,“每天出门都会带好湿垃圾和干垃圾的习惯”。与她同院的2018级本科生武非也认为,走向社会后会把在学校培养的环保意识贯彻下去。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