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打破传统壁垒 为我国航天事业再添“新动力”
编者按: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也是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未来五年,上海将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
即日起,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合作,聚焦上海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出一系列具备标杆示范效应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典型范例,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上海实践,开辟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新赛道,跑出上海产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作为我国航天领域唯一一个集固体火箭动力系统与推进剂配方设计、研制、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所,上海新力动力设备研究所主要承担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研究所“一所两地”,覆盖设计、工艺、制造、测试、装配、交付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上海总部负责发动机总体设计与结构件加工,湖州基地负责配方设计、装药生产、总装与试验。
“我们上海总部属于典型的离散型机加专业,湖州基地偏重于流程式的火化工品加工,对于我们这种具有跨地域、跨模式、跨专业特点的单位来说,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尤为重要。”上海新力动力设备研究所所长助理吕晓雷说。
积极拥抱信息时代,采用工业互联网破解三跨难题
201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通过实施互联互通改造、试点示范引导等措施,实现上海制造业向工业互联网“新四化”模式转型发展,力争成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借着政策及研究所“智慧研究所规划”的“东风”,上海新力动力设备研究所对自身整个的工艺布局进行了一系列优化。
“因为我们的一级危险点比较多,人工操作也比较多,所以我们开展生产线从数控化向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和建设,打造了多个智能单元。”吕晓雷介绍,通过这样的自动化改造,研究所在提升本质安全度的同时,也减少了人员直接从事危险作业的操作场景:过去,对药柱进行整形需要8名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由于药柱的易燃性,一旦操作不当就会造成人员受伤、设备受损等状况。生产自动化后,这项工作只需要一名工作人员操作系统即可完成,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工作人员与药柱的直接接触,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上海新力动力设备研究所供图
对于固体火箭发动机来说,结构件的加工有着高精度的要求。一旦燃烧室壳体的变形程度超出了设计工艺要求,就将视作不合格品,造成成本和时间巨大浪费。在数字化转型改造中,研究所将以往的产品生产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仔细分析了壳体产生变形的原因,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使产品的合格率从原来的85%左右提高到98%以上。
过去,上海和湖州两地存在着“信息烟囱”的情况:两地的信息系统相互割裂、自成体系,两地的设计制造信息无法实现互联互通与高效共享。“过去要想实现信息协同,就主要靠大家面对面地开会,需要时常两地出差。”吕晓雷介绍,为了解决“烟囱”与“烟囱”之间无法互联互通的问题,研究所在两地统一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大力开展异地协同研制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历时三年时间实现了上海与湖州之间的平台统一与信息互联,实现了“数据多跑腿,人员少出差”,一举打破了两地之间的信息壁垒。
不仅如此,研究所还积极引入先进网络技术,建立了工控SDN网络,将两地的试验测试及生产线设备连接到私有云端,对设备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分析利用,减小数据流通的阻力,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互通。
上海新力动力设备研究所供图
学无止境 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
吕晓雷表示,如今无论是研究所里的技术人员还是管理人员,大家都切身感受到了数字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成效。在一个个系统落地过程中,通过专业化与数字化的结合,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改观,也让大家对数字化转型的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转变。同时,业务人员和IT人员在开展合作,解决问题,产生效益的过程中,各自的业务能力也有了显著提升。
吕晓雷说:“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切身地体会到工业互联网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对我们的工作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未来,我们也会积极整合资源,不断探索,进一步把我们的工作推向深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