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唯一养老试点地区 静安探索"家庭养老床位"
作为上海唯一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地区,静安区探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
专业照护进家门,老人养老不离家
■本报记者 唐烨
家住静安寺附近的姚奶奶今年96岁了,意外跌倒前,她身体硬朗、生活能自理。两年前,一次跌倒让她站不起来了。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她需要长期卧床,身边几乎日夜不能离人。姚奶奶的女儿70多岁,因无力照顾她,就将她送到了养老院,但姚奶奶并不开心,女儿来看望时,她总说要回家……
养老不离家是很多大城市老人的心愿;可当老人日渐衰老,特别是面临半失能、失能时,留在家中养老,困难重重。
并非没有破解之道。静安区日前被确定为民政部“十四五”第一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试点地区,也是上海唯一的试点区。根据区域特点,静安区将在全区探索开展“家庭养老床位”:依托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机构的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为老年人在家中设置具备类似养老机构照顾功能的床位。
高龄老人眼神有了光彩
“摸摸耳朵,揉一揉;摸摸鼻子,捏一捏……”日前,记者来到姚奶奶家中,看到她坐在沙发上,正跟着护理员小沈在做保健操。姚奶奶的手部动作很慢,但她看上去心情不错,眼神也有了光彩。
女儿将姚奶奶接回家中后,在区民政局的推荐下,第三方养老机构专业人员很快上门,对老人身体状况与家中环境进行了查看与评估。他们发现,姚奶奶进行居家养老的硬件环境不错,居住环境宽敞,为照护老人方便,女儿还为老人买好了必备的护理床……但要让姚奶奶能在家中舒适养老,需要增配软服务。
根据女儿提出的需求,专业人员为姚奶奶家庭推荐了“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包中的“24小时护理员服务”与“智慧床垫服务”。
受过专业训练的护理员小沈,第一时间入住姚奶奶家,24小时照护她。除了贴身照顾姚奶奶,小沈还会每天给她测血糖、血压,安排她定时吃药。在姚奶奶可以稍稍走动后,小沈还带着她进行一些肢体上的康复训练,帮助她肢体慢慢恢复。姚奶奶在跌倒前,思路非常清晰,还会做“数独游戏”;跌倒后,她的脑部出现了退化,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如从前。于是,小沈每天陪着姚奶奶聊天、给她读报、带着她念诗,锻炼她的脑部神经……
“智慧床垫”则是小沈的“小帮手”。“智慧床垫”可以实时收集老人上床、离床、离床未归、体动、心率和呼吸率等数据,后台工作人员分析数据后可以了解到老人的生命体征、睡眠情况等,指导小沈制定护理计划、调整护理要点、调整老人的饮食。一旦在夜晚,老人离床时间较长,“智慧床垫”还会进行报警提醒。
姚奶奶家设置“家庭养老床位”已经一年多了。如今,姚奶奶已能拄着辅助器,慢慢小步行走,每次听到小沈念古诗,她还能准确念出下半句诗……
“家庭养老床位”的设置减轻了老人家属的负担。姚奶奶的女儿每天只要负责给母亲做可口的饭菜,其他都交给了小沈与背后的养老机构团队,感觉生活轻松了很多。
“服务包”提供个性化选择
所谓“家庭养老床位”,是在有条件的老人家中实现在养老机构所能够享受到的照护服务。养老机构通过提供“服务包”的形式,为家庭经济条件与身体情况不同的老人,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选择。
像姚奶奶这样高龄、失能、身边几乎离不开人的老人,可以选择综合性长期照护服务。还有一些半失能的老人,则可以选择“服务包”中的阶段性专项照护。
在石门二路街道,91岁的叶奶奶与同龄的老伴是纯老家庭,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叶奶奶走路不方便,要拄着拐杖,她的老伴身体还比较硬朗,可以照顾她的日常起居。两人享受长护险服务与社区为老助餐服务,解决了生活上的基本需求。但两人都有慢性病,每次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对年事已高的两位老人是大问题。
根据他们目前的情况,第三方养老机构为他们推荐了服务包中的健康与药物管理服务。每周两次,养老机构的护士小徐会按约定时间上门,为两位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并将他们的身体情况反映给家庭医生,便于家庭医生调整用药。同时,小徐会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帮助他们取好药品带来。这一服务,解决了两位老人现阶段居家养老的最大难题。
最近,根据两位老人的身体情况,第三方养老机构又为他们配备了一台应急呼叫智能设备。老人可随身携带,一旦出现身体状况,按下设备上的按钮,后台工作人员会立即响应。
除了软件服务,服务包中还包括很多硬件服务。如根据老年人照护需求和居住空间条件,经与老人及其家属协商后,以床为中心,配置照护服务所需的护理床、康复器具、移动辅具等设施设备,并对老人居住场所进行必要的适老性改造等等。
推政策清单破解推广瓶颈
过去两年来,上海各区都在探索“家庭养老床位”的设置,但接受服务的老人并不多。以静安区为例,“家庭养老床位”目前在全区仅有20多个。
记者了解到,“家庭养老床位”的推广还存在几个瓶颈亟待突破。
首先是价格。同样的护理费,老人被送进养老院后,家人不用再提供照护。如果选择“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包,老人日常还是需要家人提供一定的生活照料。有些老人与家庭会因此认为“性价比不高”。但实际上,对老人来说,居家养老因为有家人的陪伴与照顾,在心理满足度上往往要优于机构养老。留在家中养老的姚奶奶不仅恢复了身体,更得到了内心的满足。现在,姚奶奶想吃啥,女儿就会帮她用少油少盐的方式烧出来。
其次是成本。一位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还未形成规模化效应,服务人员配比就存在一定难度,服务成本不可控,能否盈利不明确。
此外,“家庭养老床位”的设置涉及居家环境硬件设施改造、智能化平台搭建和数据整合、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提升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针对“家庭养老床位”推广中的瓶颈,静安区出台了相关政策与指导清单。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方面,静安区整合政策资源,将现有养老政策,如养老服务补贴、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辅助器具租赁、“为老服务一键通”、老吾老家庭照护能力提升计划等政策,全都叠加到“家庭养老床位”中,降低老年人享受“家庭养老床位”的成本,引导与鼓励他们申请“家庭养老床位”。如,姚奶奶现在享受的服务每月支付6000多元,远远低于请一个住家保姆的费用;叶奶奶享受的服务每月仅400多元,完全在她的经济承受范围内。
另一方面,静安区将出台适老化改造、智能化设备及服务、上门服务等指导清单,指导养老服务机构参照清单提供相应服务,探索出一套适合上海中心城区的“家庭养老床位”的管理办法与规范标准。“我们希望最终可以实现‘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智能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静安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能级。”
针对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静安区将通过试点资金补贴方式,让这部分老人也能用得起“家庭养老床位”。力争到明年2月底前实现全区“家庭养老床位”566张,形成成本可承担、方便可及的普惠型“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