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全运会落幕 上海市代表团夺得36金、27银、28铜

2021年09月28日09:18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全运会落幕,上海市代表团以36金、27银、28铜全面完成参赛目标

为梦拼搏是英雄,奋斗青春最美丽

■本报记者 陈华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昨晚闭幕,上海市代表团以36金、27银、28铜的成绩全面完成参赛目标,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上海代表团常务副团长、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表示:“为梦想拼搏都是真英雄,奋斗的青春永远最美丽。希望上海健儿在全运赛场展现的精神面貌,可以转化为上海各行业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正能量。”

老骥伏枥 新人辈出

许昕、黄雪辰刚征战完东京奥运会便投入全运会;上海马术领军人物张滨先后参加8届全运会,48岁率上海马术队夺金。这些上海老将的坚守,让人看到热爱的力量。

16岁的陈芋汐已成长为上海跳水的中坚力量,19岁的陆佳雯夺得全运会跳高冠军,17岁的唐钱婷是上海泳坛新希望,上海14岁少年杨立豪夺得攀岩U16组男子两项全能(难度、攀石)冠军。这些年轻选手是上海体育的未来。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申城健儿的顽强拼搏精神。赛艇选手张灵、陈云霞参加3个赛艇小项,4个比赛日划了20公里,完成最后一个项目后,两人瘫软在艇上;拳击名将胡建关,眼睛视网膜脱落两次动手术,全运会是闭着一只眼睛拿下冠军;沙滩排球选手高鹏虽然没有拿到奖牌,但在踝关节韧带撕裂的逆境下,坚持打完每一场;上海女足5个主力在国家队,2个队员留洋欧洲俱乐部,主教练也贡献给了国家队,这样一支网友口中的“老弱残队”,依靠不屈不挠的意志拿下亚军。

多元办训培养人才

新秀展露风采,背后是上海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传统体校办训、体教融合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传统体校一直是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目前上海有区级体校34所,市级体校3所,相比其他体育大省数量不到十分之一。在不断巩固体育系统一、二、三线队输送渠道的同时,上海体育通过不断提高体校软硬件建设等各方面要求,提升发展水平。2017年—2020年周期,共有20所上海体校被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其中有9所是国家级重点基地。奥运冠军钟天使(浦东三少体)、姜冉馨(奉贤区体校、黄浦区体校联合培养,以奉贤为主)、张灵(青浦区少体校)、陈芋汐(徐汇区少体校)等都是由传统体校培养输送。

目前,上海以800余所市、区两级体育传统学校为基础,在全市布局了65支学校办二线运动队。奥运冠军陈云霞就是由七宝中学田径队转项培养输送。上海小将徐家杰夺得全运会标枪冠军,他由行知高级中学培养输送。

上海十分注重社会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许昕、武磊等都出自于上海社会化办训机构,从根宝基地走出的中超运动员有30多名。

激发市民运动热情

中国健儿、上海选手的出色表现,也极大激发了上海市民参与运动健身的热情。

“2021年上半年,作为上海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休闲健身业,增长率高达53.3%。”徐彬表示,上海是全国最早把群众体育板块从市运会独立出来的城市,每四年一届举办上海市民运动会,目前已举办三届。中间间隔的三年,每年举办上海城市业余联赛,今年有近200万人次市民参与。

徐彬介绍,从最近三次全国公民体质健康达标率看,上海连续三次、15年都排在全国第一。但再分析具体人群,达标率最高的是老年人,最低的是青少年。“当然,我相信‘双减’政策实施以后,青少年数据会有较大的改善。”上海在倡导校园青少年掌握三项体育技能:一项集体运动项目技能,培养团队精神、规则意识;一项个人对抗项目技能,培养坚韧不拔、意志品质;一项智力运动项目技能,培养大局观、冷静思考的能力。徐彬说:“我们希望全民健身能够真正成为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主体。通过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的发展,真正带动上海市民的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这是上海这座城市体育的价值所在。”(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