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排头兵 打造引领区”综述之六
浦东如何“绣”出城市治理“示范样板”?
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是上海“2035规划”提出的愿景目标。“人文”被放在了城市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就在一个月前,占地1.3万平方米的浦东美术馆在寸土寸金的浦东小陆家嘴核心区开馆。没有建商务楼宇,而是投入重金在世界瞩目的小陆家嘴尖端,预留了高水准的艺术空间,以实际行动再一次实践“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理念和承诺。
伴随着31年的开发开放,浦东正在成为更有人文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宜居宜业的、人人向往的“梦想之城”。
现代城市治理的示范样板,需要如何提升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在浦东引领区建设中,随着更多的民生举措加速落地,这片1210平方公里的区域正在开创人民城市建设的崭新局面。
打造高品质文化空间,满足市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
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前十年,人们说,浦东是文化沙漠,文化场馆少、文化设施少、文化活动少。而如今,浦东加快规划、建设、投用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文化空间,着力打造“世界会客厅”。
上海天文馆已开馆。浦东新区供图
上海天文馆、浦东美术馆、世博大舞台已正式开门迎客,参观预约者络绎不绝。上海图书馆东馆、浦东足球场今年8月竣工验收,即将正式揭开神秘面纱。
事实上,在这些“高大上”的文化设施之外,浦东还依托公共空间创新设计大赛平台,打造了一批“小清新”的公共文化空间。
比如,“暖亭”共享生活空间,原是沪东街道老向东新村的老旧公厕。去年在调研走访后,将“共享”概念引入老旧小区的改建。建成后的“暖亭”一楼是共享客厅和洗衣房,落地大窗能透进充裕的阳光,居民可以在此看书、聊天、议事;二楼则是共享厨房,共用厨房的居民都可以来此做饭。今年2月投入使用以来,“暖亭”已成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成功范例。
再比如“月半湾”,位于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昌五小区,曾是一道冰冷的围墙。后来通过公共空间大赛设计师的重新改造,将荒弃的外部围墙改建为连廊通透的苏式园林,现在居民可以在这里下棋会友、小聚叙旧、聊聊家事,孩子也可以在蜿蜒起伏的坡道上尽情奔跑,多种文化活动在此竞相举办。如今的“月半湾”已经成为当地居民们“约伴玩”的首选地。
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体旅游局局长黄玮表示,今年的公共空间创新设计大赛将建立千个公共文化空间的样本库,百名设计师的专业人才资源库,把优秀的设计输送到基层,为浦东所36个街镇一对一打造36处美好空间,为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示范性、可复制的模式,充分发挥浦东引领作用。
精细化管理,让城市从“治理”走向“智理”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把“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落到实处,就要牵住智能化这个“牛鼻子”,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和治理理念创新。
在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有一块颇为有名的大屏幕,跳动的画面和数字实时显示着浦东30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传回来的信息,能及时发现、解决城市中运行的问题。
浦东新区城运中心。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浦东“城市大脑”的载体和象征,如今它又有了新版本。今年4月8日,上海浦东“城市大脑”升级版首次上线,将原来的104个经济治理场景、50个城市治理场景、11个社会治理场景,统一整合成10类57个治理场景。
通过浦东“城市大脑”通过视频捕捉,发现金杨新村街道金杨一居737弄活动室旁的垃圾厢房外有被随意丢弃的小包垃圾。平台立即向金杨一居“派单”,小区“接单”后又迅速安排保洁员前去清理,5分钟后整改后的照片就传了回来。
这对浦东城市升级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说明,浦东新区已率先构建了一个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是从人工低效管理向数字化高效管理转变。”浦东新区城运中心主任王礌指出,浦东新区依托物联网、视联网等技术,扩大了智能发现、主动发现的应用范围,强化了问题发现能力和闭环处置。
2021年起,浦东新区推动区级赋能平台建设,通过分中心“AI视频智慧感知平台”“神经元智慧感知平台”建设,汇聚各城运分中心的物联、视联等各类信息,积极推动感知能力由“分散”向“集中”、由“智能”向“智慧”转变,将涉及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系统集成到“一网统管”,真正实现数据汇集、系统整合、功能融合。
小事不出村居,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近年来,浦东各个街镇的居村委都换上了新装——“家门口”服务站。
作为浦东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开展的重要实践,“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动管理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如今,“家门口”服务仍在持续细化,绣花般精细的基层治理正在成形。
这项工作2017年启动试点;2018年完成体系构建,实现全区1300多个村居全覆盖;2019年实现常态化运作,形成全市首个区级标准《家门口服务规范》;2020年推进提质增能,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浦东塘桥街道在峨海小区“50米视界”建立了第一道“家门口”服务点,把“小区门”这一居民每日出入的必经地。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便民服务的集中地、各类信息的汇集地、展示文明的主阵地。
“‘家门口’服务站建设让服务的根系扎到了居民家门口,而此次延伸服务点的推广,则是根系在基层汲取养分后的又一次生长,将更加快捷、便利、亲民的服务,延伸到离居民更近的地方。”塘桥街道相关负责人称。
聚焦“办公空间趋零化、服务空间最大化、服务项目标准化、服务标识统一化”,浦东把全区所有居委改造成“家门口”服务站,村委改造成“家门口”服务中心并设立“四站一室”,即党群服务站、市民事项受理服务站、文化服务站、联勤联动站、村卫生室,推动居村干部下楼办公、集中办公、开门办公,共享空间、共享工位、共享电脑,把腾出来的空间用于提供7大类服务事项,群众不出村居可以在家门口办理所有214项个人事项。
如今,浦东还在继续深化,重点建设居村联勤联动站,把公安、城管、市场监管等力量下沉到居村并进行有效整合,发现问题后直接由居村调配条线资源进行处置,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的感知力、管控力和处置力。
相关推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