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社会| 法治

申城废旧衣物处置努力打造不出城“闭环”

2021年08月06日11:38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原标题:申城废旧衣物处置努力打造不出城“闭环”

  换季“断舍离”,那些准备舍弃的旧衣物和床上用品找不到回收的地方,往垃圾桶里扔又觉得十分可惜。这是很多人都有过的烦恼。废旧纺织品“少人问津”的窘境是长期以来城市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置难的一个缩影。

  在上海,一个围绕废旧纺织品打造的不出城“闭环”或将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源头:价值认同

  “这怎么可能是衣服做的?太神奇了!”说话的是杨同英,奉贤区艾婴乐公寓的住户,让她赞叹的是其手中的衣架和身后的废旧纺织品回收箱。管理员告诉她,这些东西都是旧衣物做成的,比如回收箱,原材料是几十件旧衣服和几百只废弃塑料饮料瓶。

  更有趣的是,居民可以用投放废旧纺织品获得的积分来兑换废旧纺织品做的“宝贝”,大概9公斤旧衣物能换一个衣架,150公斤旧衣物换一张象棋桌。“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相信这种价值认同的‘闭环’更能激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热情。”斑鸠回收渠道总监吴少茵说。

  “不透明”是废旧纺织品尤其是废旧衣物回收源头的最大痛点。由于居民往往不知道衣物的去向,就容易对回收渠道产生怀疑,认为他们的衣物没有用于慈善或得到规范的循环利用,所以宁愿扔进垃圾桶。“很多衣服其实蛮贵的,如果捐了做慈善或者进入规范渠道物尽其用,我会很乐意,但如果别人收走当作二手衣服去卖,我绝不允许,还不如扔掉。”杨同英表示,像她这样的年轻女性普遍都是这种心态,而用旧衣服做成生活用品再回到自己家里的这种方式特别好,以后会考虑把换季废旧衣物都放进这个回收箱里。

  类似用“价值认同”来激发居民分类投放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做法,在闵行区浦锦街道早已有了雏形。当地社区产生的废弃泡沫塑料由专业公司定时定点收运后,集中到街道的两网融合垃圾中转站,在那里经过压缩后,密度是原先的40倍,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材料,被做成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家具,再投放到社区内或社区周边的公园绿地。

  “我们调研发现,不少年轻居民并不在乎是否有偿,而是在乎为何分类。”浦锦街道社区管理办主任汪志晔表示,既然靠“利诱”很难调动大家分出泡沫塑料的积极性,就必须在提高收运处置环节透明度、挖掘再生资源社会价值等方面用力。

  在这一点上,今年花博会园区156米长的“牛奶盒”座椅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一户家庭一周产生两个废弃牛奶盒来计算,这个上海最长环保座椅“吃”掉了4.8万户家庭整整一年的废弃牛奶盒。在花博会逛累了,坐在或许有自己一部分“功劳”的长椅上,这种精神鼓励远大于几角几分钱的买卖。

  收运:控制成本

  在社区、单位等废弃物产生的源头,固然可以用“价值认同”来鼓励更多人将低价值可回收物分类投放到规范的收运渠道,但从整体上看,可回收物的收运处置更倚重市场的自我调节,如果收运体系出现成本倒挂等问题,那么废旧纺织品刚离开小区就会停滞不前。

  记者在多个小区的回收点看到,干净、干燥且捆扎好的废旧衣物,回收价格只有0.1元/千克,也就是说,十几二十件衣服也就值1元。“一般垃圾越是细分,价值就越高,但废旧衣物目前属于认真分拣就亏了的那种。”长宁区某小区的两网融合点管理员告诉记者,小区对接的回收公司收走废旧衣物后,也只是在集中场站简单混在一起打包,直接出售给下游,这是因为下游收购价很低,而回收公司收运废旧衣物的成本很高,精细化分拣没有赚头,也就没有动力。

  吴少茵透露,近几年,长三角地区对废旧衣物“统货”(未精细分拣)的收购价在1000元/吨至3000元/吨间波动。疫情以来,下游随意“砍价”的现象十分普遍,收购价经常被压到1700元/吨甚至更低。由于斑鸠回收进入上海市场才两年,为吸引投放者,其废旧纺织品回收单价大约为1元/公斤(按其目前在回收点实施的积分兑换方案推算),再算上收运车辆的油费和司机、随车人员等人力成本,下游的收购价如果低于1700元/吨,就很可能出现成本倒挂的情况,这还没算上其在全市投放的400多个回收箱的场租费、运维费等成本。

  在上海本地打造废旧纺织品不出城的闭环,收运环节能否控制住成本是成败的关键之一。记者注意到,斑鸠回收的回收箱十分“简陋”,并没有市面上常见的智能回收箱配置的各种高科技设备,和传统收旧衣物的铁皮箱相比,只是在投放口前贴了一个二维码,以及在箱体前侧右下角贴了一个AI标识。

  “这就是我们省钱的地方,可以将单个箱体的成本控制在1000元以内。”吴少茵说,智能回收机之所以单台价格在万元以上,其中一部分成本就是花在了智能识别和称重上。而斑鸠回收开发的手机程序,用户扫描箱体上的二维码后,将手机摄像头对准紧贴AI标识的衣物包裹,系统会自动识别出符合投放要求的包裹并计算出重量。伴随可回收物收运量的不断增长,收运成本也在快速增加,成为智能回收设备投放后最“烧钱”的部分。所以,每次收运时,能否让车少跑一点路,多载一些货,这些细节决定成败。

  在上海投放了3000多台智能回收机的“爱分类爱回收”是上海可回收物循环产业“重资产”的代表,该公司开发了物流精算系统,借助大数据来精简物流和人力,比如优化收运车的线路,出车一次可以尽量覆盖更多小区、尽量满载而归,降低运维成本。一项数据显示,爱分类爱回收的司机过去日均只能从智能回收设备收运约30包可回收物,“精算”路线后,收运效率提高了一倍多。

  处置:陷入怪圈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许多种类的低价值可回收物近年来陷入一种怪圈——收运处置成本越来越高,再生产品的价值越来越低。

  一组数据说明了废旧纺织品处境的尴尬。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23.73亿件。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和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量约为380万吨。假设一年的服装产量和废弃量相当,把上述服装的年产量视作我国一年废旧纺织品的产生量,并以平均每件服装重0.5千克计,按照2018年的回收水平,只有约三成的废旧纺织品得到回收。实际情况可能更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既然低价值可回收物不值钱,还不如不要折腾,索性当干垃圾“一把火烧掉”。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废旧纺织品的出路基本是“四六开”,四成出口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六成降级处理成低端低价值再生产品。记者辗转联系到江苏一家废旧衣物处置厂的负责人,长三角地区每个月有近千吨废旧衣物通过各种渠道运入该厂。“废旧衣物经过粗处理后出口,每吨赚几十元顶多了。而受疫情影响,很多依赖这条渠道的厂去年都关停了。”该负责人坦言,除了出口,国内废旧衣物并没有附加值更高的出路,由于涉及废水排放(如果无需清洗消毒则不涉及),且劳动环境不佳,环保、卫生疾控、劳动保护等部门对这一行业的监管越来越严,已经没有什么赚头。

  出口之路受阻,低端再生产品这条出路走得不顺。大多数的废旧纺织品经“开花机”打碎,作为蔬菜大棚的保温材料或铺设地面的基材;颜色白一点、杂质少一点的,顶多做成清洁布、劳保手套、座椅填充物等产品,但利润均明显低于直接出口。随着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如果在这样的处置项目上不愿意花重金投入环保设施,那么会被“拉黑”,没有生存空间。

  “钱都让中间商、运输商赚了,上游回收企业和末端处置企业揭不开锅。”一家互联网回收公司的运营负责人说,这一行最后能存活下来的基本都是转型成功的物流公司,他们立足于利润最丰厚的产业链中游,然后向上下游延伸。或许也会有个别上下游企业“逆袭”,但前提是资金雄厚,并且要有自己的收运体系。

  希望:本地闭环

  在上海,源头的“价值认同”体系已具雏形,收运端则通过严格控制成本维持运转,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闭环就欠高附加值处置项目这一“东风”。

  本月,奉贤区一处厂房内,不断有水泥灰色的板材在流水线上“诞生”,其原材料是再生塑料颗粒和再生纺织品颗粒。这种名叫“纤塑板”的产品已试制成功,初步量产后,一年可生产5000吨,成为居民可以用回收积分兑换的衣架、回收箱等生活用品的新型原材料。

  循环利用废旧塑料等垃圾制成的再生板材在市面上已有不少,比如在老港基地有一条每年可资源化利用2000余吨牛奶盒的生产线,通过粉碎、热压等工艺处理,将包装中的纸、塑料和铝箔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制成复合板材,是兼具金属、塑料与木材优点的各类代木、代塑和代钢的新型优质材料。花博会复兴馆南侧的两排观花长椅,便是该生产线的杰作。

  “相比牛奶盒等可回收物,废旧衣物的产生量更大,处置需求更紧迫。”上海纤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代表计龙辉告诉记者,根据中国循环经济学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每年有约2600万吨废旧纺织品被扔进垃圾桶,再利用率不到1%。另有数据显示,废旧纺织品的产生量每年以10%至15%的比例增长。因此,纤塑板有更丰富的原材料来源,能以更低的成本赢得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计龙辉说,相比市面上最常见的塑木板(以废旧塑料和木头为主要原料),纤塑板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韧性,材质更轻,可加工性能和环保性能更好,可广泛用于多种产品的生产加工,包括但不限于橱柜、室内外地板、桌椅、垃圾桶、工业托盘、围栏等。

  “技术上一直难以突破,所以之前业内没在这个方向上用力,我们的科研团队花了3年才磨成一剑。”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吴驰飞坦言,为让化纤材料能有更好的手感、性能以及出于成本上的考虑,现在的纺织品大量使用混纺材料,有的是棉、丝等天然纤维和化纤混合,也有的是不同种类的化纤混合,这类纺织品即使被回收,目前的技术水平也做不到将复杂的混纺材料分离,按类别循环利用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不分类,直接压成板材呢?答案之一是难过高温关。吴驰飞以棉麻和化纤混纺的纺织品为例:只是简单地施以高温,等化纤达到熔点,纺织品里的棉麻都已经碳化了。如何突破技术难点?“简单来说,很像在钢筋上浇水泥。”吴驰飞表示,“钢筋”就是各种纤维,“水泥”是塑料,把成分复杂的“钢筋”按规定尺寸均匀地排列起来,搭好完美的“骨架”,再浇上塑料,控制好温度、压力等环节,就能生产出符合质量、环保等要求的纤塑板。据介绍,上述技术对原料并不挑剔,除去金属、玻璃、砂石等杂质,废旧的纺织品、塑料、快递盒袋、木粉、橡胶等都可以作为纤塑板的原料,只需要视情况调整相关材料的配比即可。

  吴驰飞表示,要靠纤塑板目前数千吨的年产量来“消化”上海一年约40多万吨的废旧纺织品,只是杯水车薪,希望能有更多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进来,让所有废旧纺织品最终都能进入这个闭环。“我们也在通过一些服装代工企业与知名品牌取得联系。”吴驰飞说,有朝一日,当客户踏入品牌服装店后,发现脚踩的地板和挂衣服的柜子、架子居然都是废旧衣物“变”的,将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场景,不仅能激发他们参与绿色生活的热情,企业也能因环保之举为口碑加分。更重要的是,这种低成本、高附加值的本地可回收物闭环是可持续的,让更多低价值可回收物看到了希望。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