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上海人均拥有一间“房”,不小于9.5平方米
打造人民满意的美丽上海,为人民群众提供“整洁、有序、美观、安全”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今天(8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
规划明确,到2025年,上海“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的生态空间基础将初步形成,并全面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和全程分类收运处理系统。
届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以上,公园数量增至1000座以上,新增绿道1000公里以上,湿地保护率维持50%以上。
同时,上海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达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维持100%,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五个新城创建公园城市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继续完善由国家(级)公园、区域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乡村公园)、微型(口袋)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谋划环城生态公园带大生态圈。五个新城将创建公园城市,徐汇、杨浦滨江建成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
中心城区方面,将结合街头绿地改造、单位绿化开放共享等多种方式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使中心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
郊区方面,将推进镇级公园建设,实现“一镇一园”;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改造建设乡村公园,基本实现“一村一园”。
五个新城方面,将加快建设环城森林、楔形绿地、大居绿地、生态廊道等生态空间,使五个新城平均森林覆盖率达1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
上海将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和转型区域的绿地建设,建成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以及庄行、合庆、漕泾等一批郊野公园。
环城生态公园带大生态圈方面,将推进外环绿带功能提升和楔形绿地建设,探索吴淞江等生态间隔带建设,联动打造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基本形成“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
持续提升生态感受度和生态服务水平,上海将着力打造多彩、多景、多层的街道绿化景观,并依托大型绿地、新建公园等建设5个园艺花市,建成上海园林博物馆,推进崇明海上花岛建设,培育建立亚太地区园艺交易市场。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着力强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合并崇明东滩和中华鲟两个保护区,整合优化佘山森林公园和西沙湿地公园,新建一处自然保护地;启动申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鼓励和指导崇明、青浦申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新建6个湿地或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项目,研究设立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专门场所,建立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
生活垃圾源头减量5%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全面巩固垃圾分类实效,确保全市垃圾安全有效处置,打造全国垃圾分类、资源利用示范城市。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上海将把垃圾分类纳入各级政府行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化平台,深化智能化监管在垃圾分类各环节的监督作用,实现生活垃圾全过程可看、可溯、可查、可控,促进相关主体落实责任、规范运行。
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上海将指导各区落实可回收物政策制度,加快培育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完善可回收物资源利用产业布局,修复和维持低价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再利用体系;搭建长三角再生资源回收与末端资源化利用企业的互联互通平台,加强对回收品种、数量和物流的监管;规范生活源有害垃圾收运管理,形成大件垃圾分类投放、预约收集、专业运输处置系统。
在垃圾分类转运设施建设方面,上海将完善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以集装箱式水陆联运为主、直运为辅,郊区以转运站转运为主、直运为辅的密闭化清运中转体系,建设形成转运能力2万吨/日;充分利用现有码头岸线资源,设置建筑垃圾转运码头;中心城区每区至少设置一座装修垃圾中转分拣场或资源化利用设施,郊区自行布局中转分拣场。
在垃圾末端处置体系建设方面,上海将加快浦东海滨、宝山、奉贤二期、金山二期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和老港二期、宝山、杨浦湿垃圾设施等项目建设,督促推进奉贤、闵行、崇明等区湿垃圾设施建设,加快闵行马桥、华漕等一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
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稳定在2.9万吨/日,湿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1万吨/日,应急填埋能力达0.5万吨/日,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市建筑垃圾末端集中处理能力达到590万吨/年。
相比分类投放和收运处置,在源头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是更为低碳环保的出路。“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比如推进商品包装、邮件快件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推进规模化菜场湿垃圾就近就地源头减量,加大净菜上市力度;倡导光盘行动、适度点餐,将落实情况纳入餐饮服务单位文明创建的指标体系,使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达到5%。
“十四五”上海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重大项目(部分)
●“千园”建设工程
推进建设世博文化公园、前湾公园、上达河公园、南汇嘴生态公园、马桥人工智能体育公园等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建成10座以上特色公园和郊野公园。
通过新建或改造提升,新增公园600座以上,使公园数量达到1000座以上。
●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工程
“一大环”,改造提升至少49座公园,建成绿道100公里以上,完成外环绿带剩余可实施部分建设;建成森兰、碧云、三林、桃浦楔形绿地。
“五小环”,规划建设五个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实施一批100公顷以上的“绿心”公园。
●环廊森林片区建设工程
集中连片推进外环绿带和吴淞江等6条生态间隔带、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黄浦江—大治河等市级生态走廊林地建设。
●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推动崇明北湖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崇明东滩保护区白头鹤栖息地优化、南汇东滩、九段沙区域的外来物种入侵整治工程方案研究,恢复湿地原生植被。
推进崇明北湖(东)林水复合生态修复、临港新片区南汇嘴生态园建设。
●市级绿道网络工程
启动大都市圈绿道建设,郊区依托绕城森林、生态廊道等初步建成“一区一环”绿道网络,主城区持续推进以川杨河、淀浦河、蕰藻浜、张家浜等骨干河道为骨架的滨水廊道及两岸绿道建设。
●“美丽街区”建设工程
新建300个以上“美丽街区”,打造50个示范“美丽街区”。
●景观照明建设工程
持续提升黄浦江两岸(从吴淞口到徐浦大桥段)景观照明品质,完成苏州河两岸(外环至外滩)、延安高架道路—世纪大道沿线(外环线至浦东世纪公园)、南北高架两侧(中环线内)景观照明建设任务。
基本完成南京东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等5条道路,徐家汇、五角场、虹桥商务区、上海火车站等20个地区的核心区域、重点区域的景观照明建设和提升任务。
建成五个新城、新市镇夜景照明特色区域。
建成济阳路立交、逸仙高架、沪渝高速(上海段)、龙航路等沿线景观照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