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奉贤新城的新华医院奉贤院区效果图。
几天前,上海有一条“冷知识”味十足的新闻:奉贤区将迎来首个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很多人感到意外,都2021年了,“东方美谷”竟然没有三甲综合性医院?还真没有。将于年内开工建设的新华医院奉贤院区,是奉贤首个三甲综合性医院。新院区设置600张床位,预计2024年12月竣工验收。
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时间一长往往会有种错觉,似乎资源配置都应该是顶级的——医院没有不三甲的,景点没有不5A的,论坛没有不高峰的,月收入没有不过万的。然而事实上,优质资源永远稀缺,任何一座城市(哪怕是超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如此。三甲医院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多,好学校也是各地区要“抢”的。
资源稀缺,意味着必须根据某种标准进行调配,其中大有学问。最近,很多人关心上海要在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和临港地区建设“五个新城”的事,相应的讨论也热热闹闹,可到底什么是“五个新城建设”?归根到底,这是上海对各类资源的一次再分配——包括产业、交通、环境、公共服务等各方面。
“五个新城”的建设目标,是“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独立、综合、节点,三个关键词无一不指向高等级的城市功能、公共服务配套。奉贤首开三甲综合性医院,引发人们关注:新一轮新城建设中,市民百姓最关注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将会如何布局、集聚、再分配?今后五个新城会有哪些家门口的好学校、社区边的好医院?
梳理最近上海“五个新城”公共服务的建设动向,可以发现资源再分配的三种逻辑——
1 流动
公共服务是讲究尺度的。尺度越小,人性化、精细化程度越高。
上海的提法,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家门口的公共服务”,“家门口”就是上海的公共服务尺度。意思非常直白:人在哪儿、家在哪儿,公共服务就要在哪儿。
具体到“五个新城”,就现状来说,高等级公共服务要抵达“家门口”还未完全实现。就像奉贤,以前没有三甲综合性医院,新城的居民想好好看个病要跑去中心城区,就很难说是“独立”“综合”的城市。
新城布局公共服务资源,第一步一定是让中心城区的优质资源“流动”到新城去。目前很多政策文件里的提法是“下沉”,这也说明现阶段新城和中心城区在公共服务资源方面是存在不可否认的能级差异的。
资源的“流动”,和新城的“独立”并不矛盾。新城建设,不用刻意回避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而是要欢迎来自中心城区的辐射。上海“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新格局里,“中心辐射”是基础,对新城来说,只有更好地接受辐射,才能提高自身能级,向更广阔的空间去独立地发力,让自身成为增长极和辐射源。
今年3月,上海市卫健委遴选了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市一医院、新华医院、市六医院,分别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所在的区域性医疗中心牵手,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即将开工的新华医院奉贤院区,就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举措的具体落实。
在其他几个新城,这样的医疗资源“流动”“下沉”也已在布局。三甲医院到郊区开分院,不是“贴牌”生产,是货真价实的“一院两址”管理。
南汇新城有市六医院。早在2012年,市六医院临港院区就在滴水湖畔建成。9年来,市六医院临港院区充分发挥优势学科辐射带动作用,迅速成长为区域医疗中心。断肢再植和显微外科技术作为市六医院传统强项,已被引入临港。
松江新城有市一医院。15年前,市一医院就在松江创建南部院区,实施“一院两址”同质化管理;7年前,市一医院南院与松江区卫健委联合首创“全加专、一对一”的全科医师导师制培养项目,为松江培育了一大批全科医生骨干。
嘉定新城有瑞金医院。2017年,嘉定区内已成立“瑞金医院北院-嘉定医疗联合体”,去年瑞金医院与嘉定区政府签署“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建设瑞金-南翔医院、瑞金-安亭医院紧密医联体,覆盖嘉定区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二级医院。
青浦新城有中山医院。中山医院将在青浦规划占地185亩、床位1200张的三级甲等医院。这座计划年内开工的医院位于朱家角,未来将围绕绿色环保、智慧医疗等开展更多探索尝试。
教育资源的“流动”和“下沉”,也早已开始——嘉定有交大附中分校、青浦有复旦附中分校、奉贤有格致中学校区,南汇新城的华师大二附中临港分校正在筹办、上海中学东校高中部也在建设中。
2 扩容
如果公共服务资源只是“流动”“下沉”,那也不行。从高到低、从密到疏的公共资源再分配,对整个上海来说无非是把资源从“左口袋”换到了“右口袋”。资源存量的再分配,更应该做的是“扩容”——把优质资源“蛋糕”做大。
长期以来,市郊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城建设目标的实现。
以医疗为例,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市郊每百万人拥有的二级以上指定医疗机构数量为6.02家,而中心城区平均值则为17.71家,差距明显。正因如此,上海市《“十四五”新城公共服务专项方案》里明确指出,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供给”,“加快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城扩容下沉,按照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标准,加快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怎么个“扩容”法?根据“十四五”新城公共服务建设目标,每个新城要实现市示范性学区集团数大于等于1个,三甲综合医院(院区)数量大于等于1个,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6.5张,每千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0.45人。
目前,这种“扩容”已在一些新城初见端倪。
先说教育。在松江,最近位于中山街道的上外附中松江云间学校工地上一派忙碌景象,这所公办12年一贯制学校由松江区政府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合办,最多容纳5000多名学生,是松江迄今为止投资体量最大、设计标准最高的学校项目,明年9月将迎接新生。目前小学部1年级8个班已借址开学。
在上海各区中,松江的高中资源并不算好——所谓“四校下沉”(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华师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在五个新城中唯独没“沉”到松江去,松江的市重点高中只有松江一中和二中。而上外附中松江云间学校建成后,松江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得以扩容。
“十四五”期间,松江新城将新建学校48所,还要引进1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办分校;嘉定新城已有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华二初中等优质资源,今年上师大附属第五嘉定实验学校等4所学校将开学迎新,“十四五”期间将新建各类学校22所,上海宋庆龄学校嘉定实验学校等5所学校今年也将在嘉定新城动工。
其他几个新城也有类似的“扩容”布局,比如青浦新城计划与复旦大学合作建设一座集康复医学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院等若干个新增学科研究平台,以及临床研究中心、生物样本和大数据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为一体的新型大学综合体;奉贤新城将建中福会品牌幼儿园、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小学;南汇新城将引进德国高水平职业院校等。
如今,“五个新城”已开始纷纷创建示范性基础教育集团:南汇新城依托上海中学东校,嘉定新城依托嘉定一中和交大附中嘉定分校,青浦新城依托复旦附中青浦分校,松江新城依托松江二中和松江一中,奉贤新城依托格致中学奉贤校区和奉贤中学。
在“五个新城”,医疗资源方面“扩容”的步伐很快。比如中医服务方面,上海市中医医院已在嘉定新城新建一个院区,松江除了市一医院扩建外,有特色的方塔中医院也要提升能力。可见,这种“扩容”,是新城“综合性”的支撑。
3 前瞻
前不久,上海市卫健委表示:考虑到新城是独立节点,不是简单的居住地,新城医疗卫生资源应适度超前配置。市教委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要根据新城定位和人口变化趋势,前瞻性规划配置教育资源。
“前瞻”是一种眼界,是一种格局。五个新城,不是早年的“卫星城”和“郊区新城”,也不是单纯的城市副中心,而是要将它们放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定位上进行考量。所谓“新城发力”,方向是自内向外的,上海要从原先的单一中心城区向外发力,变为“1个中心+5个新城”的网络化、多中心向外发力。
考虑到这点,在新城范围内布局公共服务资源并不是自我服务、自我满足,而是要想到新城能为近沪城市、长三角城市群甚至更大的范围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这方面,一些前瞻式的公共服务布局已在五个新城扎实推进。
去年10月,长三角(上海)互联网医院投入运行。这所医院由青浦区政府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同建设,基于朱家角人民医院,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中山医院、嘉善医院、吴江医院以及青浦区域内医疗机构远程对接,可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地居民诊疗信息互联互通、支持三地医保免备案异地结算。
除了布局超前的“未来医院”,青浦新城还将有一所“未来学校”——青浦将投资约10亿元规划建设一所以5G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学校,推动学校形态变革和全方位改革创新,更好地满足以创新人才为主体的未来教育需求。
其他几个新城也有类似的前瞻布局。比如扎根南汇新城的市六医院,牵手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小洋山盛东公司、上海海洋大学共建合作,面向更广范围提供医疗服务。如今,市六医院基于临港院区已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人民医院牵手,共同探索“上海——嵊泗超声数字医疗及分级诊疗”机制,可通过5G网络传输实现清晰的远程超声功能。
另一个层面上的“前瞻”,“五个新城”也已在不同程度关注:集聚人口。根据规划,到2025年,五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将达到360万人左右。
城市功能提升和人口集聚之间的关系,很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到底是功能提升引来人口集聚,还是人口集聚后再配置相关城市功能?《“十四五”新城公共服务专项方案》里说得很清楚:公共服务是“为完善城市功能、吸引集聚人才、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就是说,服务配套必须“前瞻”于人口集聚、“前瞻”于全市平均水平、“前瞻”于全市人口布局趋势。
具体要怎么“前瞻”?答案也很简单:从娃娃抓起。
早在去年8月底,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奉贤院区就已结构封顶,预计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院区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建成后将比总院大得多。这意味着地处上海南部的奉贤,将新增一所拥有妇科、产科、儿科及生殖医学等优质医疗资源的三甲妇产专科医院。
目前,奉贤新城有约40万人,按照到2035年百万人口的目标,未来15年里奉贤新城每年平均要新增4万人。一家“国妇婴”,将给很多人吃下安居乐业的定心丸。
新城作为新兴发展的城区,整体人口年轻,每年有大量新生儿出生,妇女儿童健康需求逐年提升。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新城即将迎来大发展,国家又推出了三孩政策,奉贤新城的妇幼医疗资源布局,大有深意。
其他新城也有类似动作,比如青浦有“红房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青浦分院项目位于青浦朱家角镇区,未来将辐射长三角区域,占地面积9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8.6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9亿余元,设置床位500张,如今正加快推进建设。
教育方面,上海已明确要提升新城托育和学前教育服务水平,发展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多元包容的托育和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新城街镇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将不低于85%,还要完成新城内公办一级幼儿园超过50%、公办示范性幼儿园超过10%的目标。
一个地区要吸引人才,除了服务好人才本人,还要服务好人才的父母、人才的配偶、人才的子女。所谓筑巢引凤,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