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今天如期而至,带来了“全球大变局下的中国金融改革与开放”这一主题。
如果说去年的陆家嘴论坛,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的总结展望,是疫情之下的重振信心,那么今年的论坛,则是对站在新起点、身处大变局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如何继续通过改革开放,迈向更高能级的思考。
尽管几百年来,顶级金融中心只与西方有关。但在东方,另一座靠海的城市——上海,也已经做好了准备。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颇具实力。
抓住大变局下的机遇,成为屹立于亚洲、辐射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是这座城市必须完成的使命。
实力与机遇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世界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冲击,但危机中总是孕育着机遇。
中国率先站了出来。从2020年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上行通道,并在当年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强劲的复苏态势全球瞩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了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速的预期,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8.4%。不仅如此,这一权威组织还认为,在2021至2026年期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将超过四分之一。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经济实力强大如斯,金融实力必然彰显。伦敦取代阿姆斯特丹,纽约接棒伦敦,这背后,无不是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与推动。
变局之中,中国对外贸易在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对于世界各国的带动和引领作用也愈发凸显。这种积极的变化,势必会体现在金融能力上,进而塑造出一个与这种能力相匹配的顶级国际金融中心。
那就是上海。
1991年,邓小平同志就曾对这座城市寄予厚望:“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上海没有让人失望。
疫情肆虐的2020年,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尽管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首当其冲受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严峻冲击,但在我国引领推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机遇下,这座城市也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这一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额超过2274.8万亿元,交易量已经稳居世界前列。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位居全球第三位,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均位居全球第一位。
这座城市背后,是崛起的中国经济,是更强的金融实力。
最近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9)排名中,上海的实力已经被充分认可。全球前三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仅次于纽约、伦敦,连续第二次位列第三。
如今,世界大变局下,如何凭借实力抓住机遇,稳中求进,是上海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开放与创新
一个数据耐人寻味。
今年1至4月,上海市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出现了一个变化——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经常和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及其占本外币结算比重这三项指标的前10名中,外资银行在数量和市场份额上均首次超过了中资银行。
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增长的背后,一方面是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真实需求。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强势,人民币正在成为更加国际化的货币。另一方面则是上海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果。不管是CIPS系统的建设推广,还是QFII等开放制度的不断实践,都让人民币的吸引力再上台阶。
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上海的金融产品也在走向世界。在日本东京,可以投资上海证券市场的指数。在英国伦敦,可以买到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在德国法兰克福,可以找到来自中国的D股。在全球诸多地区,人们都可以交易“上海油”和“上海金”。
未来,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最新的发展蓝图中,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设立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和探索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将成为国际化的新突破口。尽管这些设想尚未全部落地,但其对金融中心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已经显而易见。
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改变,坚持开放,尤其是更高水平的开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变的选择。
除了开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在大变局下,开启了新的“双轮驱动”。
金融科技,是上海弯道超车的利器。作为未来金融发展的增长点,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志。随着上海明确提出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目标,以及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建信金科等一批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在沪相继设立,人民银行的监管沙箱和数字人民币也在沪开始试点,上海金融机构更自发成立了金融科技产业联盟,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投用的融合。
绿色金融,也是上海即将发力的重点。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即将开市,一个崭新的金融市场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碳配额回购、碳信托、碳基金、标准化碳质押业务、全国碳配额指数等金融创新箭在弦上,上海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定价中心。不仅如此,上海还借势提出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绿色金融枢纽,进一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并有序推进这一市场双向开放。(记者 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