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3点半放学后去哪里?上海这个区想了个办法,让熊孩子享受“留堂”乐趣

2021年06月04日15:16  来源:上观新闻
 

工作日下午4时,早已过了放学的时间,上海杨浦区开鲁二小的一间教室里传来阵阵笑声。孩子们放学“留堂”都这么开心?原来,这是一堂花样跳绳课。

授课人是来自上海体育学院的大学生。这支特殊的讲课团被称为“330社团”,由殷行街道链接杨浦区的高校、社区学校等资源组建。

2020年度杨浦区“十佳睦邻项目”正在紧张评选当中,“殷爱守护330”项目在候选之列。“330”,代表着一个时间——下午3:30。这在以往是孩子们放学后的“空档期”。

“三点半现象”

城市里许多双职工家庭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放学时间早,家长下班晚,导致孩子放学后无人看护,被称为“三点半现象”。殷行是一个民生大居,辖区内有12所公办初中和小学,这样的问题长期困扰着许多家长。

“殷爱守护330”项目的名字,正是来源于“三点半现象”。街道充分利用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杨浦区业余大学、街道社区学校等区域化党建联盟单位的教学资源将文化课程送进校园。

郑壮壮是上海体院的大三学生,学习休闲体育民间体育专业的他主修跳绳方向。“专业花样跳绳分成一到八级,比如‘三飞’是二级,而‘四飞’加上两个‘特殊交叉’就是六级。”说着,他原地做了个“六级”动作,孩子们看得目瞪口呆,“哇”声一片。

这12个孩子,已经跟着他上了一个月的课。“刚开始我会教他们做单飞,交叉,现在有的孩子已经能做双飞了。”

另一边,在开鲁一小的课堂上,曹美珍、杨仁高正在给孩子们上一堂沪剧课。记者发现,丰富多彩的课程表上还包括篆刻、旱地冰球、活力面塑、头脑奥林匹克、五禽戏等学生们在日常课堂上接触不到的课程,让他们充分地享受课余时间。

从传统非遗到多元世界

“330项目”最开始在开鲁新村第一小学试点开展课后看护,将沪剧、武术、篆刻、经典诵读和国画5门传统文化课程输送进校园。

在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项目进一步扩展到社区内8所中小学校,课程数量也增加到10门,在原基础上增设了板球、花样跳绳等运动类项目,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创造条件;还增设了英语绘本、媒介素养等课程,开阔学生视野,让他们了解世界多元文化。一学期每门课程14课时,惠及学生约216人。

2020年疫情暴发后,项目利用网络平台开设线上课程。此后等进入疫情常态化控制后,为进一步丰富社区未成年人艺术文化活动,项目特邀杨浦区民乐大师曹建辉成立“殷行民乐 教学基地”,打造了一批具有殷行特色的民乐表演节目,逐步培育一支成熟的殷行学生民乐表演团队。

今年“殷爱守护330”项目共开设16门课程、1个讲座,覆盖10所公办中小学及1个试点幼儿园。未来项目将实现社区内12所中小学全覆盖。

“殷爱守护330”项目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才艺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充分展示不同的个性,体验实践的乐趣,同时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多彩的课堂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