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招人不是很难,但要找到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方面都比较高的护理员,的确是比较难的事。”沪上一名养老机构负责人这样坦言。目前上海共有约7万名养老护理员,依据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认定,在持证护理员中初级工占75.77%,中级及高级工以上的占9.16%,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之路面临挑战。
如何培育“种子选手”?6月3日,由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上海开放大学与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联合主办“上海市金牌养老护理人员(护理骨干队伍)增能培训”,在上海开放大学启动,320名来自全市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中高级护理人员分批次接受专题培训。
当下,“大城养老”对金牌服务的呼唤越来越强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达581.55万人,占23.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8个百分点,位于全国第二,比2010年又提高了8.3个百分点。随着申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也更加个性化、多元化,在生活照料基础上对心理关怀的期待、养老服务中智能养老产品的使用、认知症照护所需的理念与方法等,这一系列养老服务的新需求对养老护理人员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年23岁的罗思哲来自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六分院,她学的正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今年是从业的第4个年头,从一线护理员慢慢到目前的管理岗位。罗思哲认为,从事护理员的主要工作是为老人进行生活起居照料、卫生清洁工作、室内外活动等日常生活照护,掌握基本护理技能技巧很重要,“但我觉得不仅如此,还需要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比如工作中经常遇到的认知症老人,在照护中应该应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各种不同情况的老年人?”
在参与培训过程中,罗思哲发现,“这次金牌护理员增能培训,其中有服务质量控制、认知症照护模式与方法、智慧养老、社会工作、养老从业人员压力与心理调适等方面,都很吸引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此番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养老服务法规政策与行业发展趋势、护理服务质量控制、小单元家庭式照护模式的实践、认知症照护模式与方法、智慧养老场景应用等,目标是打造德才兼备的金牌护理人员队伍,为社会输送养老服务高技能人才。可喜的是,参训学员中像罗思哲这样的80后、90后护理员占比60%,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
“不仅要关注老年人,同时我们从业人员压力管理及心理调适也非常重要,工作人员开心才能更好服务老人,也希望在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和素质水平同时,也带动全院护理员们。”在上海开放大学开展的一项针对900名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心态调研中,44.2%的护理员认为工作压力“比较大”,25.4%的护理员认为工作压力“很大”。
培训首日,由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与上海开放大学共同成立的“上海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测评中心”,计划依据专业团队开发的“养老从业人员心理健康量表”对全体参训学员进行心理测评,以此了解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职业心态素养状况。同时,培训还专门开设了“养老从业人员压力管理与心理调适”的专业课程。
上海开大党委书记楼军江介绍,此次金牌护理员培训也是上海开放大学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校,学校非学历教育事业从托育从业人员培训到家庭教育指导,从在岗人员培训到养老服务从业者培养,聚焦并覆盖“从老到小”的民生工程提供教育服务,实现“人民教育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