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波永不消逝” 李白烈士故居修缮后重新开馆

2021年05月28日20:50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72年前的今天,1949年5月27日,国民党守城部队投降,上海宣告解放。

72年后的今天,2021年5月27日,位于黄渡路上的李白烈士故居修缮后重新开馆,同时举行了“电波不逝,信念永存”情景党课。

中共上海市委机要局局长沈永良、虹口区委书记郭芳,以及上海市国家安全局、上海市通管局、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革命文物处等上海市相关部门人士,虹口区委区政府人士,以及来自相关行业领域人士参加活动。

李白烈士故居是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党性教育基地,公司纪委书记马明出席此次活动,并一起为包括丰镇中学、格致中学等7所中小学在内的新一届“李白中队”授牌。

“老中青”组合讲述情景党课

来自“李白中队”的3位“10后”小小红色宣讲员,李白烈士之孙李立立,“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主讲人张家禾教授组成的党史学习宣讲“老少组合”,在全新的李白烈士故居为大家上了一堂“电波不逝,信念永存”的情景党课。

李白,原名李华初,1910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市张坊镇一户贫苦农民家庭,读了几年私塾,后来辍学进入一家染坊当学徒,辛苦劳作。李白烈士故居1楼展示着一块巨大的砑光石,又称“踩布石”,年幼的李白每日踩在这块石头上不停劳作。后来在进步书籍的引导下,李白在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参加了秋收起义。到了苏区后,李白参加了红一方面军第二期无线电培训班,“李白在半年内就掌握了2000个英文单词,对于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村孩子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小小红色宣讲员介绍道。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党中央派李白来到上海建立秘密电台,用红色电波架起了与延安之间“空中桥梁”。故居2楼,这次将刑讯牢房“搬”了进来,老虎凳、烙铁等刑具给参观者才来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还有李白烈士受刑的场景画面。“我爷爷在上海战斗了12年,但在黎明前倒下了,在上海解放前的20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李立立说道,“作为烈士的后代,要继承和弘扬烈士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故居3楼,房间内陈列的物品都是李白烈士生前使用过的,这里的空间相当狭窄。白天,李白出门上班掩护身份,子夜时分,李白就在不到两平米的小厨房内,蹲坐在小板凳上收发电报,每夜连续工作四五个小时。

“李白烈士对革命忠诚、意志坚定,而且甘于寂寞、刻苦专研,他所展现的不是一跃而起、猛然迸发的英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在岁月磨砺下的英勇行为。”张家禾教授说道。

更全面、更立体展示红色精神

李白是红色通信战线上的杰出战士,在上世纪80年代在李白烈士故居筹建的过程中,当时的邮电管理部门对此大力支持,推动了李白烈士故居内原来居民的动迁,为建立李白烈士故居创造了基础条件。1987年5月,李白烈士故居正式对外开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题写了馆名。

这次,李白烈士故居经历了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改造,展品和展示方式都变得更加丰富,从而让参观者能更好了解李白烈士的革命事迹,更好发扬红色精神。

修缮后的故居充分运用“声、光、电”技术,使展陈形式更为丰富饱满。比如通过屏幕互动,参观者可以清晰了解李白秘密电台在上海12年的战斗轨迹,在李白烈士所居住的六处地址中,黄渡路107弄15号(故居所在地)是他在上海最后居住、工作和被捕的地方。故居内还还新增了李白烈士的家谱、李白同时期的老电台、李白在良友糖果店使用过的保温桶、李白的烈士纪念证书等一批珍贵物品。

引人注目的是,展厅中电台元素随处可见,整个展厅设置了发报的声音特效,体现出“电波永不消失”。故居还保留了发报互动体验区,让参观者可以学习摩斯电码小知识,体验更真实的发送电码过程。

李白烈士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长存,红色电波永远不会消逝。

(责编:邬迪、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