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挑山女人》经典版再演 台上来了五个“王美英”

2021年03月31日11:46  来源:东方网
 
原标题:沪剧《挑山女人》经典版再演 台上来了五个“王美英”

  不同剧种饰演“王美英”的演员齐聚(图片来自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3月31日报道:昨晚,沪剧《挑山女人》在美琪大戏院再度上演。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经典剧目展演季重磅剧目,上海市宝山区沪剧艺术传承中心主任华雯时隔四年再演“王美英”一角。演出开始前,五个“王美英”同台,除了华雯,还有河南豫剧院三团演员史茹、广西戏剧院壮剧团演员哈丹、山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演员闫海燕、安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团长刘丽华。

  安徽故事海派演绎

  自2012年10月26日首演至今,这部由宝山沪剧团根据真实人物改编的原创小成本沪剧盛演9年而不衰,拿下了包括“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在内22个重要文艺奖项,累积演出场次达279场,观摩人数超过28万。

  《挑山女人》根据安徽齐云山“女挑夫”汪美红的真实故事改编,展现的是一个最平凡的母亲释放的爱的能量。和如今很多原创的现实题材剧目,注重挖掘本土区域的英雄典型不同,沪剧《挑山女人》将目光辐射长三角,聚焦一个安徽的“女挑夫”。安徽故事上海来讲,既体现了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博大的胸怀,也凸显上海班底的精耕细作。

  从编、导、演到制作,沪剧《挑山女人》全是上海的原创力量来完成。为深入挖掘这个真实故事,将其艺术化地还原于舞台,华雯率领主创团队多次走进齐云山采风。她跟着汪美红一起上山,“她挑着一两百斤的担子,我们空手”,华雯说,“走到1000多级台阶时,我们就走不动了,而齐云山总共有3700级台阶!”汪美红对贫穷处之泰然,从不怨天尤人的精神,让大家肃然起敬。

  移植搬演扩大传播

  除了巡演所到之处破除“语言隔阂”,《挑山女人》凭借真实感人的故事及朴实诚挚的表演征服观众,豫剧、壮剧、蒲剧、黄梅戏等兄弟剧种等纷纷提出移植、搬演的要求,这在现代戏中非常少见。据悉,豫剧版、壮剧版、蒲剧版分别演出了150多场、100多场、50多场,黄梅戏版刚刚开始排练。

  编剧李莉还记得,大约在《挑山女人》首演不满两年,中国文化部就表示,希望将这部接地气的好戏输送到渴求好戏又缺乏原创的地区。当时,动作最快的是河南豫剧,河南豫剧院三团和宝山沪剧团签订协议,获得移植版权。紧接着壮剧版《挑山女人》问世,而有“拼命三娘”之称的蒲剧名家景雪变亦不断推进移植搬演事宜。

  “《挑山女人》被那么多剧种相中,既是作品本身的魅力使然,也是对‘上海品质’的肯定和推崇。我们也算是给上海‘扎台型’了!”面对想要移植搬演《挑山女人》的剧团,华雯从未开口要过一分钱版权费。在她看来,这是上海文化走出去的一次契机,也是各地剧团对“上海出品”的信赖。华雯说:“豫剧、壮剧等地方剧种的改编帮助《挑山女人》长久地留在河南、广西、山西的舞台。尤其是黄梅戏的移植,更是让这本就来自齐云山的故事,能够回到家乡以安徽家乡戏的形式唱给汪美红的父老乡亲听,这体现的是‘上海制造’的能力和品质,也展现了长三角文化交流的成果。”

  同名电影开启长三角巡演

  回看沪剧《挑山女人》掀起的搬演热潮,亦是上海这一“戏码头”向“戏源头”转型的缩影。在全国屡获大奖后,《挑山女人》并没有停止巡演的步伐。主创演职团队看重如何延长这部剧的艺术生命力,以及进一步推广“上海品牌”的全国影响,每年都会定期下社区、走学校、进基层。

  根据沪剧《挑山女人》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将开启三省一市长三角巡回演映。活动将于3月31日在上海启动,先后在南京、徐州、杭州、合肥、宁波、无锡等12个城市举行,6月14日抵达黄山。在展映前,华雯将率主演们为观众带来经典沪剧唱段,简单介绍沪剧剧种,表演结合电影让“上海的声音”深入人心。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