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港西镇党委书记顾松兰:

把最美的风景留给人民,乡村振兴就要为群众谋福利

唐小丽

2020年10月23日10:06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编者按: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6月,十一届上海市委九次全会以此为主题,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

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上海基层街镇取得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创新经验,遇到了哪些难点、痛点问题,今后有哪些规划和畅想?人民网上海频道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栏目,以“我们的城市”为主题,联合推出“上海街镇书记面对面”系列访谈,今天推送第五期——崇明区港西镇。

视频制作:邬迪

“以前提到农村,很多人想到的是脏乱差。所以,作为世界级生态岛上的港西,我们就是要扭转大家对于乡村的看法,让老百姓生活在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在采访中,崇明区港西镇党委书记顾松兰这样说。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无疑是上海最大的农村地区,但更是上海最后的后花园。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的美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生活,离大自然很近,离大都市不远。

崇明区港西镇党委书记顾松兰接受采访

“生态是立岛之本,港西要打造成田园牧歌式的好去处”

谈及崇明,必然绕不开“生态”二字。顾松兰说,保护生态环境是崇明的立岛之本,多年来,崇明持续聚焦水、土、林、气等关键领域,书写“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上海实践。

据顾松兰介绍,港西镇作为世界级生态岛上的美丽小镇,最大的生态基底就是林与水。“我们近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地就有2.9万亩,森林覆盖率近40%,东片区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2%。镇域内河网纵横交织,河道总数达676条,总长404.7公里,南横引河、三沙洪河等贯穿全镇。所以,生态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好林和水的文章。”

港西镇一隅

港西镇是名副其实的林业大镇,数量多、体量大,但林木种类较少,品质较低。针对这一情况,港西镇开始实施林地微改造,优化树种结构,近三年来累计实施公益林抚育项目8002亩。此外,还鼓励农民、合作社优化经济果林,全镇各类果林面积达到1835亩。“我们还依托森林覆盖率62%的东片区,拓展林地休闲功能,建设了全市第一个开放式的林园共生型乡村公园。港西乡村公园拥有独特的平原水网林木资源,在坚持生态保育的前提下,对原有的林、水、田等生态环境品质和高家庄园、陈干青故居等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整体提升,打造了一个返璞归真、田园牧歌式的好去处,吸引市民前来打卡游玩。”

自2017年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港西镇始终把水环境综合治理放在重中之重,通过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积极构建生态自然、河通流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河湖水网格局。同时,抓好镇-村-民间三级河长责任体系,将700余名民间河长编入12个河长工作站和24个爱水护河宣传点,全镇302公里村级河道以队、组、户为单位包干给村民,实现了对河道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

综合治理后的三沙洪河

在星空下睡去,在鸟鸣中醒来。漫步田埂,采花摘果,坐荫芳林,闲话品茶……这是人们向往的诗意田园生活,如今在港西已经成为现实。

“港西的老龄化比例非常高,要因地制宜探索治理路径”

作为超大型城市,上海“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治理模式一直广受各界赞誉。那么上海的农村地区,城乡精细化治理工作该如何推进?对此,顾松兰直言不讳:“我们这里和市区不一样,年轻人基本都去市区工作了,留下来的村民普遍都是年龄较大、学历不高的老百姓,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肯定比不上年轻人,所以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港西治理的新路径。”

诚如顾松兰所说,崇明地区的老龄化比例已经非常高,港西镇60岁以上户籍人口占比已达40%以上。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信息化、科技化手段在老年群体中作用发挥有限。因此港西勇于破题,探索出了党建微网格这一治理模式。这一个个小小的网格,就像一个个小小的触角,将政策精准地传达到群众身边,将服务便捷地延伸到田间地头,同时最大程度激发社会治理的活力。

党建微网格

党建微网格就是根据辖区范围、人口数量、党员分布、产业特点等,按照1平方公里1个网格的形式,形成了“1+12+43”三级网格化工作架构,1是指镇党委,12是指12个村,43是指细化的43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都有管理团队、工作团队、志愿团队,网格团队的职责是宣传、服务、发现、监督、建言、议事。“团队人员除了镇插村干部外,更多的是我们的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和普通村民群众。网格主要做什么呢,我们有六句话——组织建设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资源下沉在网格、信息公开在网格、建言议事在网格、志愿服务在网格。”顾松兰介绍道。

举个例子,崇明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港西镇是崇明最早试行垃圾分类的乡镇这一。“我们是在2017年先行先试的,当时垃圾分类还是个新鲜词,怎么做大家都是一头雾水。我们就在网格中发起了垃圾分类志愿者的推选,经过统一培训指导后,负责该网格的上门入户宣传和指导。对年纪大的人来说,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才能搞明白。”但港西还是通过“网格员每人包一个网格、收集员每天记好一次账、村民每天做好一次分类、志愿者每天一次指导、网格每月一次垃圾分类公示、每季度一次垃圾分类考核”,硬生生啃下了垃圾分类这个硬骨头,为全区垃圾分类工作打响了第一枪。

志愿者在指导垃圾分类工作

此外,上海大力推行的“一网通办”也在港西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目前,港西镇接入“一网通办”业务事项共190项,其中可进行“全市通办”直接受理事项169项,可进行“收受分离”受理事项23项。这对于市区、崇明岛两地工作生活的人来说,带来了很多便利,至少省去了路上两三个小时的奔波。

“乡村振兴不是为了美丽而美丽,而是要为群众谋福利”

家住徐汇的周先生,前些日子带着家人自驾到港西镇北双村假日岛农庄度周末。“乡村美不美,不只看它的风景,还要看它有没有特别的吸引力。”周先生说,其实,除了拍美景“打卡”以外,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来看看认养的农田。

这是假日岛农庄推出的新项目“共享农田”,市民可按需求认养相应面积的共享田,随后种上自己喜爱的蔬果。周先生在“租地”处领取了玉米和毛豆种子,挥起锄头,当了一把农夫,“我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

北双村假日岛农庄的“共享农田”

大多数来认领农田的市民和周先生一样,在城市生活,却梦想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地,可以种种喜欢吃的瓜果蔬菜。于是,北双村顺势推出这一“共享农田”项目。如今,北双村拥有8家骨干专业合作社,假日岛农庄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也是北双村打造“休闲旅游型”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一个缩影。

对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来说,乡村是稀缺资源。从长远眼光来看,乡村必将发展成为城市核心功能的承载地、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空间。顾松兰介绍,港西镇在成功打造北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基础上,坚持以全域旅游小镇为目标,通过农业提质增效和旅游创新扩容,努力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人们向往的诗意田园生活在港西成为现实(图片均由港西镇提供)

而令人欣喜的是,全域旅游小镇的打造,在给城里人一场世界级生态岛之旅的同时,也给本地老百姓带来切切实实看得见的收入,全年人均增长达18%。在北双村,目前正在推进花博人家的建设,计划提供200间住房,已经启动的两套“村上民宿”,已经分别为村民和村集体带来每年10万元租金。

“乡村振兴,不是为了美丽而美丽,而是要为村民群众谋福利,最终的落脚点是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把最美好的风景留给人民。”顾松兰说。如今,在崇明港西,良好的人居环境在改善群众居住质量的同时,也唤起了乡愁,让越来越多在沪工作的“崇二代”“崇三代”爱回家了,乡村的人气越来越旺。集文化、休闲、体育、农业等多种元素有机融合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在港西兴起,美好的生态环境逐步转换成为看得见的生态红利。

(责编:唐小丽、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