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筑“内外兼修” 武康大楼68只雨篷不见了

2020年07月24日10:55  来源:新闻晨报
 
原标题:武康大楼68只雨篷不见了

武康大楼68只雨篷不见了

从外立面到室内公共部位,百年建筑“内外兼修”

修缮后的武康大楼外立面整齐、清爽 /受访单位供图

晨报记者 李芹

在上海众多优秀历史建筑中,或许没有哪一幢像武康大楼这样“地位卓然”。一方面,因其独特的巨轮造型而自带流量;另一方面,生活其中的众人酝酿了值得传诵的精彩故事。

事实上,武康大楼刚刚经历了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保护性修缮,也因此在不久前入选了首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不仅如此,一段大楼住户的口述史也正式出炉。

提升住户舒适度、便利度

武康大楼位于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是上海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始建于1924年,由传奇的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当时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

上海徐房(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曙曾两次参与这座优秀历史建筑的大修,他说:“其他的不谈,单说修砖,工人做砖、砌砖可能没问题,但不一定会修砖。修砖的时候要考虑这块砖所能承载的强度,同时,这块砖上烙下的岁月痕迹也要保留,难度非常大。清洗的力度和强度如何把控,才能达到‘修旧如故’?”

在2009年的首次大修中,为了解决砖的问题,整个修缮团队采用了最笨的办法,制作了大量的试验砖,尝试不同的修缮方式,邀请业内专家来逐一把关。

正是在2009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在此次修缮中,以“砖”为代表的材料问题没有难倒丁曙和他的团队,谈及此次修缮的最大感受,丁曙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内外兼修”,不光注重建筑本身的修缮,更通过一些公共空间的更新,来提升大楼住户生活的舒适度与便利度。

增设房屋安全监控系统

如果最近你正好路过武康大楼,你会发现:大楼淮海中路一侧的各色雨篷、晾衣架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空调支架,清清爽爽的外立面,经过修缮的“牛腿”装饰重见天日,加上周边架空线入地的整治,武康大楼前随手一拍就是一幅壁纸。

除了外立面的精心修缮,包括室内的公共部位和上下水系统,在这次的修缮中都被考虑到了。甚至在汽车间上的露台,设计了一处迷你空中花园,既可晾晒衣物,又可养花弄草。

“武康大楼有漂亮的阳台,二三层之间有精致的‘牛腿’装饰,为了让淮海路一侧的外立面更整洁,一些住户要将装在淮海路一侧的空调给移到内天井。”武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柏祖芳说,此次修缮,涉及到12户空调的移机与68只雨篷、45只晾衣架的拆除,所幸,居民都很配合。

走到露台,原先的水泥地被一块块漂亮的红缸砖代替,吸水又防滑。由于露台上不能安装固定晾衣架,所有的晾衣架都用装了水泥的轮胎来加固。“露台下面本身是汽车间,这样倒也是满配的。”柏祖芳说。

为了解决雨篷拆除后的阳光直射,设计方对于有需求的居民家中,增设了木质百叶窗来替代原先的雨篷,风格与建筑整体契合,且具有实用功能。

此外,这次大修还引入了科技元素。据丁曙介绍,武康大楼此次增设了房屋安全管理的信息监控系统,一旦出现沉降、变形等问题,管理部门能第一时间掌握、跟进处理。

传承的不仅仅是建筑

住户对大楼的爱护,也感动着《住在武康大楼》口述史的作者陈丹燕与陈保平,他们深入访谈了16位大楼住户,涉及教师、演员、作家、社区工作者等人群,出生年龄从上世纪2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不等,入住时间跨越57年。

陈丹燕说,从这些住户的身上,他们看到了上海市民对历史建筑一种深沉的爱。修缮对优秀建筑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她更希望街区的更新能使这里的居民生活更美好,用这种美好吸引外面的人想过来停留、驻足,喝一杯咖啡、欣赏一会街景,那,才是可爱的街区。

“人们为什么喜欢武康大楼?或许是因为它足够漂亮,但对整个城市而言,其背后孕育的‘文化价值’才弥足珍贵,正是这一代代的感情积累下来的东西投射在建筑里,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武康大楼的不同。”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说,历史文化需要代代相传,作为传承者,我们传承的不仅是建筑,更是建筑内发生的诸多故事,只有这些全部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才能构成整个记忆传承的饱满,口述史显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外观不好看的历史建筑,更需要保护,甚至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保护。

漫长的梅雨季终于过去,“新生”的武康大楼又开始热闹起来,元龙音乐书店里人来人往,旁边的网红冰激凌总有人在等待。站在楼上,可以望见对街宋庆龄故居里的大树;而底楼外廊,被精心设计了一组休憩长凳与绿植。一切,都是刚刚好的模样。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