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在65万个城乡社区从事着疫情监测、出入管理、宣传教育、环境整治、困难帮扶等工作。对于上海这样一座特大城市而言,社会治理工作如何从疫情防控中积累经验、整合资源,从而推动社区工作的全面进步?
特大型城市人口集聚,数据能否成为治理能力?未来如何做社会动员?邻里守望可持续吗?……自6月1日起,上海新闻广播《市民与社会》栏目携手人民网上海频道、上海大调研、上观思想汇等媒体推出系列节目:破“疫”2020——疫情大考下的社区之治大讨论,“面对突发事件”,五里桥、花木、虹桥、天平街道和吴泾镇率先交出答卷,为未来社区治理提供新方法。
地处“浦江第一湾”的吴泾镇,正从传统老化工区转型为“科技时尚特色小镇”。尽管遭遇疫情,今年1-4月,吴泾镇企业注册数却达到764家,同比增加近40%。为什么吴泾企业注册数可以逆势增长?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活力哪里来?
帮助企业,政府动力何在?
“缺口罩!”疫情发生后,企业防疫物资短缺,生产安全受到影响。也正是这小小的口罩将政府和企业凝聚到了一起。
“公司复工复产以后,防疫物资紧缺,我们通过园区免费拿到两千多个口罩,一解燃眉之急。”“我们企业员工数量特别多,口罩需求大,通过政府提供的渠道,我们成功购买到几万只口罩。”疫情发生后,吴泾镇主动给相关园区企业打电话,了解疫情影响,并主动上门走访,从政府自身抠出部分口罩进行支援。
吴泾镇招商中心主任、吴泾科技园总经理叶英说:“疫情发生后,镇政府统一采购储备了口罩。我主要是发动朋友圈里的好友找资源,企业家们的关系网非常强大,为我们找到生产方,我们再把口罩分发给企业。”
吴泾事务所所长、物资保障小组组长李彬说:“我们建立了很多防疫物资对接群,大家随时在群里‘接单’‘抢单’。很多时候都沟通到晚上11点、12点,而且有些渠道在国外,同事们就前后半夜轮流上阵。”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吴泾镇为40多家企业提供了10万个口罩,6000副护目镜及近20万副手套等防疫物资。同时,还安排镇经济部门,成立8个小组,分片分区全覆盖走访联系企业,关注企业需求和实际困难。
除了为企业寻找防疫物资,吴泾镇政府还牵线对接镇里的资产管理公司,协调民营人才公寓、镇里剩余的动迁房用企业人才居住。广为集团是一家深耕吴泾22年的老牌企业,因住房问题错失了引进高端人才的机会,懊恼不已之际求助政府。短短一天内,吴泾镇就协调了5套人才公寓,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政府是出于怎样的动力,倾尽全力帮助企业?是有什么经济指标还是政绩考核要求吗?” 上海市人大代表屠涵英现场发问。
吴泾镇经发办主任曹晓冬说:“绝对不是,哪怕经济指标和经济环境非常好的情况下,我们这种服务意识也绝对不会淡化。我认为政府拼劲全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是理所当然的。”
“为企业求人办事,一点不丢人”
在曹晓东看来,政府帮助企业去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困难,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自上而下一直有个理念,为企业去求人帮忙、求人办事,一点都不丢人。”
“我们品牌在全国有4000多家直营店,12000名员工。受疫情冲击,销售额大幅下降,自身资金已经不足以完成所有员工的工资发放。”上海拉夏贝尔服饰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马元斌坦言:“当时我们向银监会申请拿出5000万用于工资发放,这笔钱是我们上市时提交的保证金。银监会批准我们专款专用,但钱却被银行扣下了。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找镇政府。没想到镇政府、区总工会、市总工会、银监会,层层上达,最后只用了2天时间,我们就如愿给员工发了工资。”
吴泾镇规划办主任张光耀说:“拉夏贝尔的资金困境涉及到很多方面。他们在吴泾建了一个总部园区,后期竣工备案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产证迟迟办不下来,这就没法办理银行抵押贷款。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们立即帮助他们协调规土、房管、建管委、环保、绿化等各方资源,前前后后跑了4个月。那段时间里,我俩经常半夜通电话,沟通是没有任何时间限制的,因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让企业活下来。4月份产证办下来了,他第一时间给我发来照片,我俩终于松了一口气。”
吴泾镇事务所所长李彬说:“在吴泾镇,企业就像是自己人,不会去想这是你的事还是我的事。”
然而,政府的这种“有求必应”的工作方式有制度化吗?可持续吗?现场,屠涵英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吴泾镇党委副书记沈军说:“打造金牌‘店小二’一定要有分寸感,企业需要我,我‘有求必应’,企业不需要我,我绝不打扰。对于屠代表提到的制度化、可持续性问题,我们已经开始梳理总结疫情防控中一些好的体制机制和办法,希望提炼、固定下来。”
党建引领,如何做“金牌店小二”?
“我们在讨论政商关系、营商环境的时候,不能走到另外一个误区。不能一味认为我们帮企业做了这个、做了那个就是好事,不能管太多,政商关系是有边界的。”《中国孵化器》杂志主编、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协会副秘书长范伟军 说道。
去年,由吴泾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区域党建资源进行整合,成立由9家区域银行组成的银行联盟。疫情发生之后,面对园区企业出现短期现金流困难等情况。镇政府搭平台,建立银行党建工作群,第一时间将企业融资需求发布在群内,银行跟进对接。运用区域党建力量,为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一流的营商环境一定是机制性的。我们希望通过搭建平台为企业发展创造生态。这几年,我们通过区域化党建的形式,把吴泾区域内所有资源汇集到一个平台上,然后再根据产业方向和体制机制方向做一些错位的平台搭建,形成科技创新链平台和时尚产业链平台。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互动。这次疫情中,我们很多企业就是通过区域化党建银行联盟拿到帮扶资金的。”沈军说道。
“政府不是什么事都冲在前面替你办,而是打造一个新型的地方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比如区域化党建,就是在打造区域化网络。因为这个网络、资源、创意、信息开始流动,商机随之出现了。” 上海大学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教授黄晓春总结说:“在这里政府不再是冲在第一线,他提供平台让企业之间互相帮助,政府则在必要时充当信任背书。在这个地方,你看到一个适合经济发展的社会土壤和生态体系,这是我们今天迈向新一轮发展时,地方政府更大的挑战。”(图片均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