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云观展:开启公共文化新空间

本报记者  吴艳丽
2020年05月17日08:1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中国国家博物馆“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

故宫博物院三维立体展示文物的“数字多宝阁”。

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抗疫主题美术书法精品展”线上展厅。

上海博物馆“遗我双鲤鱼——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线上展厅。

浙江美术馆“其耘陌上——耕织图艺术特展”线上展厅。

“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是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主题聚焦对博物馆自身定位和功能的新思考,旨在回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吸引全社会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如今,从线下免费开放到线上“云观展”,博物馆文化传播渠道更加便捷,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在尊重和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和谐共存的价值追求中,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该如何持续发力,进一步释放潜能?

创新形式 服务大众

近期,传播阵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各种各样的“云观展”出现在国内大大小小博物馆的云端。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仅春节期间,博物馆系统便推出“云展览”2000余项,阅读量超50亿人次。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后,国家文物局将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方式,对第十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终评汇报会、“青年视角——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论坛、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和主旨论坛以及“博物馆之夜”活动,进行网络直播或话题推送。云传播,成为文化供给新风尚。

当屏幕代替展厅,手指移动代替脚步探访,“云观展”在丰富审美体验上迈出了新步伐——在云端,展览突破时空限制,以不落幕的形式,重建起个体和社会的文化联结;展品以可供放大和任意角度翻转的互动输出方式,满足了观众细细欣赏的需求;同时,像故宫博物院的“全景故宫”和“V故宫”,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全方位呈现更多开放区域与未开放区域,文化阅读空间被大大拓展……这些多角度、多维度的体验,无疑都是“云观展”对线下看展的补充和延伸。

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馆联合抖音、淘宝等社会力量开启线上“直播”,首都博物馆推出“首博电台”……一种新的传播生态正在形成,吸引众多网友关注。这种传播生态,进一步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策展人、学者以及文博“大咖”等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提高了知识普及率,提升了文化生产力。

与此同时,“云观展”也为资源流动赋能。如今,汇聚国内各地博物馆“云观展”平台的网站、微信小程序纷纷上线,多个数字展览如“点”一样存在,每个“点”打开又是一个全新的立体空间,方便了大众。各馆通过藏品“云互借”也克服了馆藏资源不均等难题,增强了博物馆讲故事的能力。

回归本体 启迪思想

“在为不同身世和背景的人们创造有意义的体验方面的潜力,是各博物馆社会价值的中心”。不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博物馆领域的每一步探索,都应当回到博物馆的主要价值和基本功能这一根本上。

作为文化的汇聚之地,博物馆既要履行收藏、研究的职能,又要发挥展示、教育的功能。其追求绝不是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也不在于形式上的“猎奇”,而在于给公众带来美的熏陶、文化的滋养和思想的启迪,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这是博物馆构建多元而包容的文化体系的基础,也是其提升自身价值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博物馆不断加强学术研究能力、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成为“打卡”热地。“云观展”等数字化实践带来的新鲜体验,让公众对其推陈出新抱以更多期待。由此反观当下的“云观展”,虽然为博物馆发展带来新生机,但复制线下展览依然是其主要呈现方式,其教育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发挥,针对少儿和广大青少年的公共教育尤显不足。在普惠大众的道路上,如何细分受众并实现知识和审美的深度对接,需要博物馆在线上线下建设中审慎思考。

随着实体场馆重新向公众开放,如何更好实现线上与线下互动,实现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与教育相互促进?资源相对短缺的中小型博物馆,如何更好发挥自身作用?都成为需要重新面对的课题。

答案是立足自身,深植本土文化,激活创意思维,打出“特色牌”。就像前不久,中华艺术宫在云端以每期一件藏品的形式推出“轻悦读”、宁波博物馆推出“每日一物”等,将馆藏文物的厚重底蕴以简洁明快的方式呈现出来,以精致细腻的构思留住了读者的目光,使每一件馆藏都有了活力。

面向未来 激发潜能

数字化建设,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云观展”如同对国内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集中检阅,既展现了成果,也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等有关政策出台,博物馆界将继续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目前,馆藏数据库的建立、文物的数字化展示等,都显现出数字技术在中国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云观展”在增强体验、实现文化广泛传播等方面也呈现不少闪光点。特别是伴随5G技术的到来,由技术而衍生的新理念不断融入博物馆行业,这必将在文物保护、藏品管理、资源共享、展示传播等方面带来一系列深刻而持久的变革,如消失的历史场景得以生动再现,博物馆服务实现个性化推荐,线下展示空间转为交互式体验空间……博物馆将变得更智慧,兼具传统文化厚度和现代科技魅力。现在的数字化成果,将是未来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基础,其潜力无限。

值得注意的是,美术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数字化建设方面稍逊一筹。作为相对侧重展示当下美术创作的文化平台,美术馆与时代发展结合更为紧密,更应借科技之力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在藏品管理、资源共享、作品展示等方面推动数字化建设走向深入。如今,就美术馆呈现的“云观展”而言,形式还较为单一。如何在虚拟空间展开更具时代情境和情感体验的美育实践,还需要美术馆在云端持续探索。

时代在发展,与时俱进是各行各业都不能回避的课题,博物馆也不外如是。在紧跟时代步伐的过程中,博物馆应进一步借助科技发展的无限潜力,让展陈方式变得更丰盈,开启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17日 08 版)

(责编:王文娟、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