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逐漸構建完整藝術成長閉環

“扶青計劃”今年迎多個“首次”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逐漸構建完整藝術成長閉環
■步入第十三年的“扶青計劃”,今年迎來多個“第一次”:首次設立融合類別的作品申報,首次迎來全外籍主創團隊,首次增設大師輔導環節,首次組建全新藝委會
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近日發布2025年全新版圖,計劃推出8部委約作品、1部特別推薦作品及31個邀約項目。步入第十三年的“扶青計劃”,今年迎來多個“第一次”:首次設立融合類別的作品申報,首次迎來全外籍主創團隊,首次增設大師輔導環節,首次組建全新藝委會。
“融合”成為今年“扶青計劃”的年度關鍵詞。首度創設“融合”申報類別旨在鼓勵青年藝術家打破領域壁壘,在跨專業、跨學科、跨領域探索中激發創意。
作為本次“扶青計劃”唯一的舞蹈類作品,浙江音樂學院舞蹈學院青年講師程龍的《春之祭》,以全新視角和多元科技手段為錨點,在當代中國語境下以肢體語言對經典音樂作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融入前沿舞台特效,探索多媒介融合下舞蹈創作的可能。
從建筑師職業跨界而來的實驗戲劇與影像導演程雨陽,帶來的實驗環境戲劇《山海浮生|八荒祭2.0》深度嫁接國際化科技語言與中國人文精神,借助機械臂裝置、生物傳感技術與即興聲場的交互,構建虛實交織的東方宇宙圖景,成為多學科融合創作的生動范本。
突破傳統戲劇邊界的多感官劇場作品《風之痕》,將劇場轉化為“記憶實驗室”,從根本上重新定義“觀看”的維度。跨文化團隊協作的電子音樂劇場《星潮勝覽》則融合了印尼甘美蘭音樂的演奏元素,來自不同學科的創作者相互激發藝術靈感,共同將思想和情感轉化為聲音與視覺符號,構建起跨領域對話的“發聲器”。
個展《天空呼吸的頻率》依托跨學科合作,將宇宙氣象學、信息技術、數字藝術與裝置、影像、劇場等傳統藝術形式進行深度融合,有效拉近了藝術與生活、社會的距離。群展《出神之境》通過裝置、影像、聲音與行為表演等媒介構建多感官通道,創造一種可被身體感知、被情緒牽引的全新觀看方式。
委約作品實驗川劇《芙蓉大飯店》以“話劇為骨,戲曲為魂”,採用沉浸式小劇場先鋒樣態呈現布萊希特經典話劇《四川好人》。音樂劇《消滅多余的我》聚焦三個靈魂的奇幻歷程,探討自我認知與生命軌跡。邀約演出系列也呈現多元、豐富、精彩的格局,包括以劉慈欣的《三體》為靈感的“來自星空的未來音樂會——三體世界的召喚”音樂會,“世界和平頌歌——上海城市草坪音樂會”,上海和倫敦輪流舉辦的“未來·觀——中英青年數字創意展”,以及以傳統雜技為基點,融合現代舞蹈、戲劇、肢體劇等藝術形式的當代雜技劇場《站台》等。
2023年,“扶青計劃”首次面向全球青年藝術家進行委約作品招募。今年,首個完全由國外青年藝術家申報並入選的項目正式誕生。委約作品《烏庫帕查:來自非洲安第斯的呼喚·放克律動》深度融合南美非裔安第斯的傳統音樂,巧妙運用木箱鼓、安第斯排笛等傳統樂器,展現非洲拉丁文化韌性與集體記憶,由非洲安第斯放克樂隊演繹,秘魯歌手阿拉塞利·波馬與貝斯手兼制作人馬特·杰拉格蒂共同創作。
今年繼續推出“扶青計劃·一帶一路”特別展演,旨在挖掘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相通的文化元素,扶持主題藝術創作,著力培養藝術人才。歷史悠久的羅馬尼亞錫比烏國家劇院攜女性題材話劇《媽媽》再度參加“扶青計劃”邀約板塊,這也是該劇院作品第四次與上海觀眾見面。
如今“扶青計劃”已逐漸構建起從創意孵化、資金資源扶持、專業創作指導,到作品首演、國內外交流推廣的完整藝術成長閉環。新一屆藝術委員會由來自7個國家和地區的21位藝術領軍人物組成,其中包括柏林劇團藝術總監奧利弗·裡斯、作曲家和指揮家譚盾等。
今年“扶青計劃”首次推出“大師輔導”環節,啟動“一對一”孵化培育機制,扶持模式從“廣度覆蓋”向“深度精耕”邁進。“扶青計劃”還將面對廣大青年藝術愛好者推出藝術講座、專題對談等一系列活動。“吸引人才—扶持創作—推廣成果”的良性循環,讓充滿藝術氣息與創新銳氣的原創作品不斷涌現,激勵更多青年藝術家自信地站上世界藝術舞台。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諸葛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