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賦能未來 40位全球頂尖企業家將齊聚上海市咨會

2025年10月09日09:27 |
小字號

開放傾聽各方聲音賦能城市未來

40位全球頂尖企業家將齊聚市咨會,與上海共同探索創新無限可能

在復雜的國際政治環境下,全球頂尖企業還要不要中國市場?即將舉行的第37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給世界一個明確答案——

國際企業家報名踴躍,如今市咨會成員數已達46名,其中的40位全球頂尖企業家已確定今年來滬參會。

“跨國企業的選擇具有風向標意義,表明對中國市場的認識逐步回歸到原有的經濟邏輯——看重市場潛力、營商環境與供應鏈完整等。”市咨會顧問、安永亞太區人力資源主管合伙人黃文告訴記者,市咨會不僅是上海學習世界的機會,更將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契機。這場城企之間的互動,猶如十月的上海,空氣中透著收獲的味道。

不只是成員擴充

市咨會的含金量,並沒有因為擴員而降低。數據顯示,如今46家市咨會成員企業中,24家位列2025年財富世界500強,7家位列福布斯2000強,企業總市值超過3.5萬億美元,每年在滬納稅總額超過350億元人民幣。

如果再拉長時間軸,市咨會成員已從最初的8國12人,增加到如今的15國46人,地域廣布亞歐、南北美洲等地。其中,既有來自美、德、法、英等發達國家的成員,也有來自泰國、新加坡、韓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成員,行業分布從傳統制造業、採礦業向半導體、生物制藥、節能環保、金融審計、生態環境等領域擴展。這背后反映出上海30多年的發展軌跡——由傳統工商業城市轉向“五個中心”,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上海始終以開放的心態傾聽各方聲音,促進多元合作。”談及跨國企業青睞上海的原因,市咨會主席、羅氏集團董事會主席施萬說。1994年,羅氏作為首家跨國藥企入駐浦東。30多年來,企業不斷建立、升級和完善在華產業鏈,滿足中國患者對於創新療法的需求。

“上海對創新的堅定承諾,終將孕育繁榮。”這位剛獲榮譽市民稱號的“新上海人”很看好這座城市,“第一,上海構建了完善的創新生態系統,匯聚人才、資金、服務、數據與基礎設施,吸引高校、初創企業、本土及跨國公司共同參與﹔第二,上海卓越的政企互動,對受到高度監管的生命科學行業尤為重要”。

今年,羅氏制藥中國宣布在滬投資20.4億元人民幣,用於新建生物制藥生產基地。這並非孤例。自去年市咨會舉行以來,已有13家成員企業計劃在滬新增投資,金額超300億元人民幣。這些全球頭部企業表示,會繼續加大在華布局力度、深耕中國市場。

不只是規則創新

今年7月,身在瑞士的施萬在視頻會議中提出,改革創新市咨會規則,增加跨國企業家與上海市領導間的交流時長。

上海從善如流。今年市咨會下午的閉門分組討論環節,將由3組增至4組,每組與會的國際企業家人數控制在10人左右,中外互動更充分。 下轉 4版(上接第1版)科技賦能、戰略優勢、開放前沿和綠色實踐,是今年的4個討論專題。成員們可以按個人興趣與企業方向,在會前選擇參加相關小組。同時,來自上海政府部門、本地企業與高校智庫代表也將參會交流。

ABB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騰選擇“科技賦能”小組,“我們的使命與業務同上海構建全球創新網絡樞紐的目標高度契合,尤其在數字經濟、AI、智能制造及綠色轉型等關鍵領域,依靠我們的創新技術、深厚的專業知識,以及廣泛的合作伙伴關系,可以幫助中國各行各業實現精益求精。”

作為“開放前沿”小組主持人,雅培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羅賦德介紹,希望通過今年市咨會,與上海朋友共同探索醫療創新的無限可能,通過持續開展跨地區、跨文化、跨領域的深度交流和合作,加速突破創新邊界,促進全行業開放發展。

講真心話,一直是市咨會討論的特點,有的與會企業家甚至把中國區總裁請出會場,“我有悄悄話要跟上海市長說”。親歷者回憶討論場景——市領導接連提問、國際企業家坦率回答,話題涵蓋上海營商環境、縮短負面清單、實施審慎監管等。有的企業家甚至開玩笑說:“我說得這麼尖銳,明年還會邀請我嗎?”話雖如此,剛結束今年的討論,他們就迫不及待勾選明年的參會小組。

閉門會議暢所欲言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全球CEO願意在公開場合接受媒體採訪,告訴世界對上海發展的信心、對中國市場的感受。大家有種感受,能否成為上海市咨會成員,越來越成為評價一家企業全球發展水平的“尺子”﹔來上海參加市咨會,提前一年寫入不少全球頂尖企業家的工作日程中。

不只是向世界學習

市咨會前主席、S4Capital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蘇銘天很關注上海的人工智能產業,“想投資一家初創型人工智能企業,賦能廣告行業”。令他高興的是,今年的會外活動是邀請企業家走進徐匯濱江西岸穹頂藝術中心,近距離了解與體驗傅利葉、黑湖、聯影醫療在內的8家企業的創新產品。

“大家很有興趣。幾乎所有參會的市咨會成員都報名參加,希望了解上海在這一前沿領域的最新發展成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從曾經的單向學習到如今的互鑒對話,市咨會的功能也在悄然升級。多位企業家坦言,上海的綠色轉型、數字化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等實踐,值得海外學習。這裡有市場、有場景、有技術,為與上海合作奠定基礎。

“我們在華30多年歷程証明,唯有深度協作,方能實現互利共贏。”市咨會成員、貝卡爾特集團董事會主席丁有仁說,在互聯互通的當今世界中,成功取決於高效協作的能力,以及同心同行、卓越共贏的理念。

有分析認為,市咨會既要提升其“國際高參功能”,發揮成員在全球工商界的高端聯通優勢和資源鏈接特長,為上海乃至長三角提供更多前瞻性決策方略﹔也要提升市咨會“國際敘事功能”,發揮成員在國際工商界的話語影響來講述真實上海,吸引更多國際知名企業投資上海,進一步助推上海“五個中心”建設。

此外,考慮到城市治理已成全球性議題,市咨會完全有條件向世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每年會議上,演講嘉賓給出前瞻性觀點,企業家提出可操作建議,這對推動解決全球城市共性問題大有裨益,市咨會應該成為未來城市的研究站。

“上海不僅有企業全球重要研發中心,也是包含燈塔工廠在內的強大供應鏈基地,更是企業自身綠色轉型與數字化變革的實踐樣本。”市咨會副主席、施耐德電氣董事長趙國華已經迫不及待與新老朋友重逢,探討AI時代的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把前瞻性思考轉化為實際發展動力。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洪俊杰)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