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年輕的城”逐漸豐盈,生活隨煙花秀一起絢爛

2025年10月10日17:12 |
小字號

創新的制度、前沿的產業是臨港新片區的“A面”,越來越好的居住體驗是其“B面”

“年輕的城”逐漸豐盈,生活隨煙花秀一起絢爛

滴水湖煙花秀為市民帶來全新的體驗。 本報記者 孟雨涵 攝(資料圖片)

滴水湖煙花秀為市民帶來全新的體驗。 本報記者 孟雨涵 攝(資料圖片)

這是一場沒有預告的浪漫。9月22日,一個尋常的周一夜晚,臨港滴水湖的夜空被絢爛煙花點亮。

在湖畔的一號碼頭,壹福·li西餐廳正對著湖景的吧台邊,大學生小林原本正和朋友分享著蛋糕,當湖心的煙花綻放時,她們停下了對談,抓起手機,歡呼著沖向湖邊。

同一時刻,距滴水湖4公裡外,頂科社區金輝廣場的夜排檔外擺位上,集成電路工程師張磊正和同事們在晚風中“擼點小串,喝點小酒”。煙花點亮樹梢的那個瞬間,張磊和同事們的這頓夜排檔,忽也變得浪漫了起來。

當天晚上,許多人被這場煙花驚喜到。有沿湖散步運動的居民,有剛下班拖著疲憊走出地鐵站的上班族,也有在家輔導孩子作業的寶媽。

青春的煩惱、職場的忙碌、帶娃的瑣碎、晚年的閑適,這片區域每個人的生活似乎都在抬頭仰望的這一秒,於同一片璀璨裡交融匯聚,大家共享著這個閃亮溫暖的瞬間。

“生活在這座城,總能與驚喜不期而遇。”臨港新片區揭牌成立六年多,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這座年輕的城產生歸屬感。

臨港的商業好起來了

臨港主城區首個大型商業綜合體藍鯨購物中心開業,超200個品牌入駐,日均客流超9萬人次

以往提及臨港,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國家戰略,是高規格的城市基建,是前沿的產業生態和各類專精尖的行業峰會。高大上,卻難免有些“難以接近”﹔也有人吐槽臨港不夠宜居,生活氣息不濃。

這兩年,這些看法開始被扭轉。環湖的商業空間逐步被有特色、有調性的品質小店填滿﹔大型綜合商業體開起來了,即便是工作日,游客也大排長龍﹔有周末常態化燃放的煙花,有湖畔歌會和露天電影,更有天文館、海洋公園、耀雪冰雪世界……今年初,臨港還摘得了上海市級旅游度假區的招牌。

如果說,創新制度、前沿產業是臨港新片區的“A面”﹔那麼涉及生活居住的“B面”,如今也在逐漸豐盈起來,努力滿足人們對這座“年輕的城”的期待。

今年8月底,臨港主城區首個大型商業綜合體上海藍鯨世界購物中心開業,超200個品牌已入駐,其中六成為臨港首進品牌,開業以來,日均客流超9萬人次,足見臨港人民對它的喜愛。許多人感嘆:“臨港的商業,終於好起來了!”

早些年的臨港,居住體驗的確有欠缺。一位在臨港居住很久的朋友曾對記者說:“過去在臨港吃飯,不是海鮮排檔,就是燒烤火鍋。朋友聚會或者商務宴請想找家像模像樣的餐廳都很困難。”

而比起吃,當時“穿”的問題更嚴峻。在今年以前,臨港主城區甚至連一家女裝店都找不到,年輕的白領為買衣服發愁。

面對空白,有敏銳的年輕人決定入場創業,開設餐廳、服裝店、瑜伽館、甜品店、運動俱樂部以及家政服務機構等。

“95后”姑娘李思錦就是這樣一名青年創業者。她來臨港4年,如今已在這裡結婚安家。去年她辭職創業,在這裡開了一家小酒館、一家高品質女裝店和一家漢堡店。

與李思錦類似,嫁到臨港的山西姑娘李昀芮花了兩年時間,在臨港主城區布局了4家具有不同國別風味的精品餐廳。雖然客單價不算便宜,但憑著小眾稀缺的品類和有調性的店鋪美陳,在臨港的同行中顯示出競爭力。

對這兩個姑娘來說,臨港的商業空白背后,醞釀著一個遠未飽和的中高端市場,“只要精准匹配需求,做好有品質、有調性的供給,那麼就一定能夠成功”。

但光靠年輕人的熱情,顯然無法滿足這座不斷成長的新城和持續涌入的年輕人口的全部需求。今年,臨港推進4個商業綜合體的開業與6個重點項目的建設。

隨著商業版圖的擴張與招商力度的加強,一些投資力度更大、布局更長遠的從業者來到臨港。

今年7月底,位於滴水湖畔的港城廣場特色街區正式亮相。大光明影院、滴水湖英迪格酒店、奇遇寵物生活館、西語系國際商品展示中心、Art Flash(MR特展)等16家涵蓋國別好物、美食餐飲、日咖夜酒及文化娛樂多元業態的新店集中開業,為滴水湖周邊的業態豐富度與活力能級帶來顯著提升。

其中,西語系國際商品展示中心的落地,是商戶對臨港的二次加碼。

去年5月,位於滴水湖畔的阿根廷進口商品保稅展示交易中心正式運營。這是依托臨港獨特的制度創新優勢,通過創新的海關監管模式而得以實現的“前店后倉”全新業務模式。

投資該交易中心的商戶是一家經營西語系產品的外貿商。在新模式下,阿根廷的牛肉企業把肉類出口到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外貿商便能在區內開展保稅加工制造,並進行保稅展示交易。其優勢在於企業不用提前繳稅,減輕了資金周轉的壓力,而節約的成本則以讓利的形式給到消費者,形成臨港獨有的價格優勢。

其負責人黃麗君告訴記者,交易中心剛開業時,港城廣場幾乎沒有任何其他業態,人氣冷清,企業幾乎是抱著“必虧”的心理准備來運營的。

但隨著朵雲書院、劇場等業態的進駐,周邊寫字樓的啟用和臨港文旅活動的開展,滴水湖畔的人氣不斷走高,靠著周中的白領和周末的游客,不但能把這家小店養活,甚至生意還不錯。

“我們的一個明顯感受是,臨港的消費能力很強,且由於大部分是高知人群,見識廣,對海外新鮮事物的接受度更高。”黃麗君舉例,交易中心賣得最好的是巴西馬黛茶,同樣的產品放在市中心的店裡,銷售情況反而一般。

正是基於對市場的信心,黃麗君願意在臨港“再賭一把”。今年,她擴大了交易中心的規模,增加了上百種西語系美食美酒,還投資200多萬元打造了一間供應西式簡餐的小酒館,為的就是在商鋪資源變得稀缺的滴水湖環湖商業帶中搶先布局。

臨港的人氣加速聚集

臨港實現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今年以來,滴水湖的煙花秀已吸引近68.5萬人次駐足

想要吸引人、留住人,光有商業是不夠的。

以往,“距離遠,客流少”是很多投資者和商戶對臨港望而卻步的原因。

僅靠臨港本地市場,或許能維持收支平衡,但要實現大規模盈利,還是稍顯不足。把店開得這麼遠,在從不缺好商業的上海,臨港憑什麼吸引外區游客遠道而來?

發愁的不隻有市場和商戶。作為屬地政府,這些年,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和南匯新城鎮同樣也在尋求“建成空間已具規模,但人氣活力仍顯不足”這個現實挑戰的最優解。

過去六年裡,臨港相繼建成投運了臨港演藝中心、滴水湖劇院、朵雲書院等文化場館,再加之海昌海洋公園、航海博物館、鮮花港、天文館、耀雪冰雪世界等景區高能級主題場館,打下了吸引游客的好底子。

為了把好資源用活用足,在新片區管委會商旅處和黨群處的牽頭下,一條文旅商體展融合發展的路子出現了。

今年元旦起,臨港每周六晚都會常態化開展滴水湖光影煙花秀,還搭配滴水湖“四季歌會”“湖畔電影季”“全民唱享”“圖靈集市”等活動。動人的旋律與煙花在夜空中碰撞,夜色中的滴水湖被渲染得詩意浪漫又有青春活力,讓臨港成為許多年輕人節假日“散班味、找鬆弛感”的好去處。

臨港還實現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賽事”。今年以來,這裡陸續承辦了上海電視節、上海旅游節,舉辦了環上海新城自行車賽、大眾體育節等賽事活動,還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520”主題系列活動,用品類豐富、品質優秀的文體旅活動加速人氣的集聚。與此同時,浪漫的粉色雙層觀光巴士和滴水湖游船,更為游客感受臨港提供了另一重視角。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商旅處副處長朱峰介紹,配合活動與賽事,臨港還推出了固定的消費券和票根經濟方案,把周邊的酒店、景區聯動起來,讓大家體驗更多的消費快樂。

通過這一系列的操作,管委會與本地商戶們打了一手好配合。

每到周末,滴水湖一號碼頭都會成為臨港最熱鬧的地方,這裡有環湖步道,有露天歌會,有游船,更有看煙花的最佳景觀位。

壹福餐飲集團在臨港布局的西餐廳“壹福·li”就在這裡,每到周末,這家擁有上下兩層樓、上百張餐位的餐廳都會被來看演出與煙花的游客擠滿。這裡提供西餐、鮮啤,也有甜品和現烤面包。獨特的工業風裝潢,讓餐廳本身就成為滴水湖邊一處亮麗的風景線。

晚風中,許多游客都會選擇落座餐廳靠窗或外擺位,點上一碟小食,配上一杯精釀,愜意地在歌聲中等待煙花綻放。“煙花給餐廳帶來了客流,餐廳也豐富了人們的觀賞和游玩體驗,相輔相成。”壹福·li負責人黃燕說。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滴水湖的煙花秀已吸引近68.5萬人次駐足。李昀芮在滴水湖地鐵站周邊開了家越南粉店,周末生意最好時,一天能賣出兩三百碗越南粉。即便放在市區同行中比較,這也是很難超越的數據。李昀芮說,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都是來臨港看煙花的年輕人。

臨港誠心對青年人才

“臨港是個很適中的地方,有前沿產業,不會磨滅上進心﹔又很鬆弛,不至於讓我‘內卷’得失去斗志”

如果你去過周末的臨港,你大概率會被滴水湖周邊綠地和公園裡的“含娃量”所震撼。有人說,臨港可能是全上海“三胎”率最高的區域。

談宜居宜業,沒有什麼能比生育率更能展現競爭力了。尤其是當這組數據出現在一座充滿前沿產業和年輕人才的新城時,更為“如何留住人”這道命題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答案。

今年5月,臨港推出人才新政“十二條”,為來臨港創新創業的青年人才推出3項免費權益、6項人才補貼,並打造遍布全城的“創客之家”。其中最廣泛適用的一條,是只要來到臨港就業,就能免費領取價值超500元的大禮包。

今年8月,集成電路領域博士畢業的韓世豪和未婚妻從武漢來到臨港就業,兩人計劃今年就要在臨港買房安家。

臨港是韓世豪在上海最熟悉也最有感情的區域。在實習階段,他就享受到了新片區給予的近2萬元的租房、交通和實習補貼。根據“十二條”,他在臨港購房還能享受一筆可觀的安家補貼。

“這裡有收入不錯的工作、更低的生活成本,也有文化娛樂活力。對於想留在上海發展的年輕人來說,臨港是最好的選擇。”韓世豪說。

記者在臨港採訪時,許多從外地來上海打拼的年輕人都不約而同提到,“臨港重新定義了上海的成本”。

今年,臨港推出了許多免費的辦公空間和人才公寓,為來此創新創業的年輕人提供近乎“零成本”的起步保障。

李思錦說,在臨港創業,同類型商鋪的租金是市區的十分之一,她得以用最低的成本撬動最大的回報潛能。

“臨港是個很適中的地方,它有前沿的產業,不會磨滅我的上進心﹔但它又很鬆弛,不至於讓我‘內卷’得失去斗志,這裡的森林和湖泊給我內心安寧。”在滴水湖夏日歌會上,駐唱歌手、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亮亮這麼告訴記者。

雖然來臨港的時間不長,但壹福星餐廳的店長雍娟也有相同感受。2023年,她離開工作了十多年的張江來到臨港。她覺得張江和臨港有點像,遍布高能級的園區,產業氣息很濃厚﹔但臨港又不一樣,這裡有旅游景點,有公園綠地,有豐富的文體旅活動,“讓人在工作外,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生動與鮮活”。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沈思怡)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