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向善暖流,2025“感動上海”年度人物揭曉

2025“感動上海”年度人物揭曉,十位獲獎者的故事展現上海的溫度與高度
實干勇爭先,匯聚成感動向善時代暖流
2025“感動上海”年度人物:龔建強、姜經緯、胡建、盧廣宏、趙聽聽、馬寅青、盧俊威、Maskay Ashish、上海“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團隊、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天關”衛星研制團隊
勇為尖兵,彰顯為國爭先的向上品格﹔無私奉獻,匯聚成感動向善的時代暖流。在日前舉行的2025“感動上海”年度人物揭曉活動上,十位獲獎者走上舞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之中,有投身科研攻關的專家學者、扎根基層的社區工作者,也有崗位建功的時代先鋒、平凡中見偉大的身邊模范,還有熱血相助、情系上海的國際友人。這些平凡人物的不凡故事,展現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與高度。
以實干彰顯時代擔當
年輕的事業年輕的人,在中國大地上,創新如潮,后浪奔涌。2025年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期間,來到“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調研。舞台上,無問芯穹CEO夏立雪自豪地回憶起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的情景:“我們從7個人成長為200多人的團隊,與‘模速空間’共同打造了全國首個‘算力生態超市’。”
平均年齡不足35歲,“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團隊這支年輕的隊伍,在短短100天內招引50余家企業,打造了近萬平方米的創新生態社區。“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這句在“模速空間”流行的口號,成為上海創新活力的生動注腳。
“飽和潛水生活艙內生活28天為一個工作周期,我們每年將近9個月都要在船上出差。”在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救撈工程船隊潛水隊隊長胡建平淡的描述背后,是25年與死神搶奪生機的堅持。胡建和隊員們一次次挑戰極限,創造並屢次刷新了我國飽和潛水最深下潛紀錄。
“00后”教師盧俊威以技能報國,在世界技能大賽“工業4.0”項目中以超出第二名100多分的成績獲得金牌,並奪得全場唯一的“阿爾伯特·維達”大獎,打破歐洲國家長期金牌壟斷。在舞台上,這位年輕工匠宣布了自己的新身份,他要作為一名老師,帶領學生去攀登新的高峰。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天關”衛星研制團隊成功打造出具有“廣巡視、精捕捉、快響應、深觀測、速聯網”的空間X射線成像天文台,獲取由中國自主研制設備觀測到的首張全天X射線天圖。
用真情書寫人間大愛
一段跨越十二年的諾言,一次跨越1400公裡的相聚。因為一個機緣巧合,浦東公安分局梅園新村派出所副所長姜經緯從2013年起扮演山西呂梁夏佔海一家的“兒子”,用十二年的堅守撫慰老人晚年喪子之痛。舞台上,他從三位父母手中接過獎杯——上海的爸爸媽媽和山西的夏爸爸,這個特殊的家庭組合,用超越血緣的愛書寫了人間真情的美好篇章。
在頒獎舞台上,一個特殊的家庭,在全場的祝福中復刻了當年結婚時的幸福合影。2002年,新婚伊始的妻子被鑒定為重度腦癱,龔建強不離不棄陪伴二十余載,自學自創康復訓練治療,讓妻子逐漸恢復健康。從兩個人到一家人,再到成立志願服務工作室帶動94名志願者,龔建強把個人的幸運分享給了更多人。他說:“世界上像我一樣遇到困難的人有很多,付出也很多,但不一定能有我這樣的回報,所以我很幸運。我想把這份幸運分享給更多的人。”
十年護理路,一片敬老情。上海逸樂護理站吳淞區域站長趙聽聽帶領78名護理員為1091位失能老人帶去尊嚴與溫暖。十年間,她總共照顧了35位老人,最長的有五年多。這位帶著兒子、孤身在上海打拼的單親媽媽,也在城市裡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歸宿。“爺爺奶奶們把我當成自家人一樣,我覺得我在上海找到了家。”
用奉獻匯聚城市暖流
“我也怕啊,但是這個時候總要有人沖出來。”上海耀家房地產經紀事務所業務員盧廣宏用最朴實的話解釋自己8次見義勇為、協助抓獲犯罪分子30余人的行為。他給家人留下了一份特殊的遺囑:若無力回天,願捐獻遺體用於醫學研究。
“我不覺得獻血是偉大的事,就像是我的親人遇到困難,我們肯定要挺身而出。”尼泊爾籍醫生Maskay Ashish(阿思勢)的話簡單卻深刻。56次獻血、組建外籍志願者團隊Bloodline、參與基層立法建言獻策……這位2003年來上海的國際友人,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愛上海,獻熱血”的深情。
“主持人姐姐,你能不能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我是什麼樣子的?”雙目失明的馬寅青帶著導盲犬蓋亞登上舞台時,提出了一個讓全場動容的問題。這個1994年出生的女孩,創立的文化傳媒公司團隊中75%為視障人士,累計制作有聲讀物超500部,多部播放量達千萬級。“上海這座城市給我們力量。在這裡,沒有人把‘殘障’當成‘特殊標簽’,更多人看到的是我們能創造的價值。我們贏得了真正的尊重,活成了有尊嚴的樣子。”馬寅青說。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林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