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道理講小、小細節講透、老故事講新
“思政大課”入腦入心 引發共鳴
上海思政課教師打造的小學課程“眾志成城”面向全國精彩上線

浦東新區張江高科實驗小學師生觀看小學課程“眾志成城”思政大課(劉曉晶攝)
“看完‘眾志成城’,我心裡又難過又激動。趙一曼阿姨的故事特別讓我感動,她那麼愛自己的孩子,卻願意為國家犧牲,她的絕筆信就像在跟我們說話。新安旅行團的哥哥姐姐和我差不多大就去宣傳抗日,真勇敢!以后我會好好鍛煉、認真學習,以英雄模范為榜樣,聽黨話、跟黨走。”9月15日,小學課程“眾志成城”思政大課在人民網上線推出。看完這節課,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高科實驗小學的四年級學生朱星瀠說出以上感慨。這也是本次“思政大課”在滬上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的生動縮影。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充分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主渠道作用,扎實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打造“大思政課”品牌,教育部會同中央網信辦、人民日報社、國家文物局聯合開展全國大中小學生同上一堂“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做光榮自豪中國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思政大課。本次思政大課分為小學課程“眾志成城”、初中課程“中流砥柱”、高中(中職)課程“精神豐碑”、大學課程“大國擔當”,按學段在9月15日(周一)至18日(周四)依次推出(收看網址http://edu.people.com.cn/sizheng2025)。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思政課教師團隊承擔了小學課程“眾志成城”的授課任務,6位教學經驗豐富的思政課教師(教研員)暑假期間用一個多月的時間精心打磨課程,高質量完成了課程錄制,本節課播出時長約30分鐘,展現了上海扎實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不斷提升思政課針對性和吸引力的積極成效。
聚焦兒童視角,思政課堂觸動童心

浦東新區張江高科實驗小學師生觀看小學課程“眾志成城”思政大課(劉曉晶攝)
“郁達夫發表大量文章鼓舞抗戰士氣、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吼出民族魂魄、滇西各族民眾揮汗洒血修筑滇緬公路、華僑領袖陳嘉庚募捐籌款購買物資、愛國商人盧作孚傾盡所有搶運物資到后方……同學們,現在你們知道國歌歌詞中‘萬眾’指的是誰了嗎?”
“有軍人。”
“有工人、有農民。”
“有商人,還有藝術家。”
“我覺得是每一個參加抗戰的中國人。”……
“眾志成城”思政大課中,授課教師周孫鑫正是來自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高科實驗小學的思政教師,也是上海市基礎教育中青年教師教學比賽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一等獎獲得者。通過圖文並茂的展示后,學生們紛紛搶答他的問題。周孫鑫打破傳統思政課“概念灌輸”局限,將“眾志成城”精神拆解為“可感知的個體故事、可理解的群體實踐、可參與的現實行動”,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深化認知、認同精神、踐行行動,讓“團結奮進”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本次“思政大課”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特點、認知規律、教學目標,小學重在啟蒙,引導學生建立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感性認知﹔初中通過感性體驗和知識學習,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高中(中職)增進理性認同,引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証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認識“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大學從學理認知向信念生成轉化,引導學生堅定使命擔當。
如何將“眾志成城”這一宏大主題,轉化為孩子能理解、能共情的成長對話與故事?在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上海市教委的高度重視下,上海成立了陣容強大的思政大課備課組。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員何寧正是備課專家組成員之一。她介紹說,為了深入淺出地詮釋“眾志成城”的主題,團隊在備課初期反復篩選素材時,針對小學生身心特點,聚焦“有溫度的人和事”。比如,關於趙一曼的故事,專門選取和凸顯“媽媽給寧兒寫絕筆信”的細節——當小學生們聽到“哪個媽媽願意離開自己的孩子”時,自然能共情“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每一位革命志士都是普通人。我們希望學生們從普通人的視角去認識、記住趙一曼,希望他們深刻意識到,其實作為一個普通人,在民族危亡時,她的所作所為才更是難能可貴。越是用朴素平凡人的故事,才會講出當時的這種壯烈的歷史,才是孩子們能聽懂的話。”再比如,講到新安旅行團時,授課老師專門拿出《兒童生活》報紙的實物復刻件,讓孩子看到“用樹枝在地上寫字教抗日知識”的同齡人事跡,讓他們明白“愛國並不是長大以后的事,而是現在就可以開始”。
“備課核心始終圍繞‘三個聚焦’展開,既守住歷史的真實性,更突出思政課‘培根鑄魂’的價值引領。”在何寧看來,上海作為本次小學課程的講授和備課團隊,正是依托上海長期積累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經驗,打造了這堂面向全國小學生的“大思政課”。該課以“眾志成城”為主題,聚焦“兒童視角”“精神主線”“學科融合”,希望用有溫度的歷史,創造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能真正觸動童心的實景課堂。何寧說:“我們希望用最具有時代特點的素材,讓和平年代的小學生在上課過程中實現共情、明理,引導其珍惜和平、明確責任、勇擔使命。”
思政課不能“空講道理”,必須用扎實的歷史事實打底。周孫鑫回憶在課程素材准備時,曾三次前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初稿完成后,又無數次與備課組專家共同研討,深入挖掘史料,精心打磨細節。為了讓歷史事實成為思政引領的“硬支撐”,備課團隊聯合黨史專家、紀念館講解員組成備課組,確保每一個素材都“有出處、有依據”。比如,上海南站照片來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忻口戰役地圖參考《人民日報》史料,新安旅行團的《兒童生活》報是復刻的文物原件等。查原始文獻的目的不是“教歷史”,而是讓歷史成為“思政的論據”。又比如,為了讓學生們更直觀地感受地道戰,在“眾志成城”思政大課中,專門設置了讓學生體驗河北冉庄地道戰實景模型及互動視頻演示的環節。
這樣的課程設計,也讓諸多學生深受觸動。上海市第二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五年級學生閆佑安在看完“眾志成城”后深有感觸地說:“今天的思政課上我看到了地道戰的實景模型,感受到了當時人們的智慧。如果有機會,國慶假期我想讓爸爸媽媽帶我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我想去實地看一看。而且,這堂課也激勵我要好好學習,今后接過建設祖國的接力棒,讓祖國一直強大下去!”
周孫鑫感言道:“這次授課全過程的磨練,對我的教學提升很大,尤其是讓我學會從眾多素材中把握重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強思政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師生共學熱議,抗戰精神激蕩信仰

上海各校結合思政大課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圖為寶山區實驗小學學生觀摩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寶山區教育局供圖)
對於本次思政大課的學習,上海教育系統高度重視。9月15日小學課程“眾志成城”首播上線,上海各小學結合“道德與法治”教學安排組織學生隨堂學習,或利用班(隊)會組織集體學習,引導小學生建立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感性認識。課堂上,學生們專注聆聽抗戰歷史,感悟民族精神﹔課后,師生們圍繞課程內容展開熱烈討論,學生用童言童語暢談體會,思政課教師結合教學實踐分享育人思考,生動展現了思政大課在上海的學習成效。
思政大課鮮活生動,在上海師生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普遍認為,“眾志成城”思政大課實實在在地把大道理講小、小細節講透、老故事講新,從普通人視角展現革命志士,讓孩子理解普通人在民族大義面前行為的難能可貴,核心就是讓“眾志成城”從歷史符號,變成孩子能理解、能認同、能傳承的精神基因。
上完“眾志成城”思政課后,諸多學生感動不已。上海市虹口區外國語第一小學五年級學生金躍航說:“先輩們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我要好好學習,做光榮自豪的中國人。”徐匯區建襄小學三年級學生劉晟德感慨地說:“這堂思政課讓我讀懂了‘眾志成城’的意義。抗戰歲月裡,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怕犧牲,都在為家園而戰斗。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要傳承這份精神,用知識武裝自己,讓祖國越來越強。”
被深深打動的還有許多教師。“‘眾志成城’思政大課讓我深受觸動,課程以真實歷史影像、動人英雄故事和生動互動,將抗戰歷史娓娓道來。孩子們在情境中感受民族苦難,在故事裡感悟家國情懷,在歌聲中凝聚集體力量。課堂在情感教育與價值觀引導上尤為用心,學生不僅知歷史,更在思考中成長、表達中堅定信念。這堂課有歷史厚度、情感溫度,真正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浦東新區張江高科實驗小學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沈智琪有感而發。
“眾志成城”思政大課中有這樣一幕——聽課學生史曜華,特別愛聽百團大戰的故事,緣由是他的大太爺爺史思儉和太爺爺史思讓都在這場戰役中貢獻過力量,而當時太爺爺和現在的史曜華是差不多的年齡。授課教師周孫鑫在課堂上送給他一份特別的“回憶”:用AI“復原”了大太爺爺,讓師生們一起沉浸在當時的場景中。
讓“大太爺爺的故事”成為可觸摸的家族記憶,在那一刻成了具象的歷史情境。這堂思政大課多處採用“今昔對比影像+實物互動體驗+細節故事還原”的模式,打造沉浸式歷史場景。這樣的設計打破了“歷史是過去的事”的時空割裂,通過“技術賦能+身邊實踐+儀式強化”的閉環設計,讓“眾志成城”精神在代際間流動。史曜華同學和AI復原的“大太爺爺”對話環節,就是上海備課團隊特意設計的“代際對話”。當孩子說出“高鐵經過陽泉時會想起先輩守護家園”時,其實就是“眾志成城”精神從“歷史記憶”變成“成長共鳴”的瞬間。
上海市教師教育學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高中思想與政治學科教研員庄堅俍觀看了“眾志成城”思政大課后表示,這堂課為小學階段“重大歷史主題思政課”的設計提供了可借鑒、可推廣的實踐范式。在庄堅俍看來,這堂思政大課兼具“歷史厚度”“情感溫度”“價值高度”。它錨定“政治引領”與“兒童視角”相統一的價值立場﹔遵循“歷史邏輯”與“認知邏輯”相契合的教學規律﹔創設“場景體驗”與“互動參與”相結合的任務情境﹔聚焦“國家意識”與“責任擔當”相呼應的素養表達。總體來看,本課的生動演繹,既遵循了“政治性”的核心要求,又貼近了“兒童性”的認知特點﹔既尊重了“歷史的真實性”,又激活了“教學的生命力”﹔既實現了“情感的共鳴”,又落地了“素養的培育”。“抗戰精神”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學生心中的情感、眼中的變化、手中的行動”,真正做到了“以史育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
悟精神品溫度,思政大課入腦入心
“我想告訴他們,現在的好日子是你們用生命換來的,我們會好好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也會牢牢記住你們,永遠不會忘記。”
“我想告訴他們,每當看著胸前的紅領巾,就會想起這是你們用鮮血換來的,是國旗的一角,我一定要好好愛護它。”
……
看完史曜華與AI“大太爺爺”的對話,周孫鑫在“眾志成城”思政大課中引導學生說出想對先輩們說的話。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學生,雖然沒有經歷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但從趙一曼的絕筆信,到新安旅行團的少年足跡﹔從地道戰中的軍民同心到百團大戰的歷史壯舉。每一個抗戰故事,都讓他們感悟到了眾志成城。通過影像和敘述、歷史與當下的對比,伴隨國歌齊唱儀式,歷史與現實進行了深度聯結,學生用童言稚語表達出“做光榮自豪的中國人”。
在學與教的過程中培育和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促成其道德內化和整體素質的提高,一直是思政課教學關注的重點。上海市虹口區外國語第一小學黨支部書記兼校長、正高級教師王莉韻表示,“眾志成城”思政大課教學中,教師在“主體性培養”“情感性驅動”“知識情境化”三方面的探索值得借鑒。史曜華同學分享大太爺爺參與百團大戰的故事,AI技術復原的先輩形象講述當年冒險破襲鐵路的經歷,學生們被先輩的勇氣與信念深深打動。這種情感共鳴可以讓學生主動思考“如今的和平來之不易”,進而產生“傳承精神、努力學習”的想法,屬於典型的情感體驗型學習。她認為,小學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有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意識,提倡重視知識的情境化,來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感受、體驗人類認識過程中的思想、行為、判斷力的精華,從而將外在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內在精神力量。
觀看“眾志成城”思政大課后,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副校長、正高級教師陳明青非常激動。她認為,“眾志成城”思政大課緊扣“感悟”二字,用童言童語、具象場景與情感聯結,讓“抗戰精神”從書本走向孩子的心靈深處。課程善用“具象化”破題,沒有空洞說教,隻有可觸可感的“歷史現場”:上海今昔對比的震撼、南站兒童血淚的影像、趙一曼染血家書的特寫……同時,課程巧用“問題鏈”來引發學生深思。從“國歌裡的‘萬眾’是指誰?”“若你是戰地小記者如何報道?”到“想跟先輩說些什麼話?”,提問貼合兒童視角,層層遞進。當《義勇軍進行曲》響起,家國情懷已悄然內化為“我是中國人”的驕傲與建設祖國的決心。她認為,這堂課的精妙之處在於懂兒童——用兒童的眼睛看歷史,用兒童的方式悟精神。
據張江高科教育集團理事長,上海市浦東新區張江高科實驗小學校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浦東實驗小學校長陳飛介紹,張江高科教育集團的四所成員校全體師生都觀摩了“眾志成城”思政大課,同時組織開展了學習心得交流會。陳飛認為,本次由教育部牽頭開展的全國大中小學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課,既充分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主渠道作用,也充分體現出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的改革與創新。通過大手牽小手,同心同夢同行,讓信仰的種子在成長路上一路生花。
同上一堂思政大課是學校思政教育的新起點。張江高科教育集團還將組織形式多樣的深化學習活動,開展“弘揚抗戰精神 做自豪的中國人”主題歌會,並鼓勵學生用童言童語、用畫筆、用AI工具創作各類作品,以多樣化的表達方式,讓學生們在偉大的抗戰精神指引下分享創新學習成果。(作者李婷、沈蔚 來源:上海教育新聞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