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療視頻未經同意被公開 科普如何守住隱私邊界

診療視頻未經同意就被公開
科普如何守住隱私邊界
李女士近日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民聲直通車”反映,其在上海某知名三甲醫院就診后,看到自己的看診視頻未經同意便被發布在醫生的社交平台賬號上。雖然面部被打碼,但熟悉的身形、聲音和病史細節,讓朋友一眼就認出了她。
如今,社交平台上的醫療科普賬號遍地開花。除了醫生親自出鏡講解專業知識,不少賬號還把“真實病例”當作吸睛賣點,通過公開診療過程、展示患者相關畫面來提升內容真實感。在這類科普視頻裡,患者或被打碼出鏡,或僅以聲音形式出現,成為視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李女士的經歷,為這股“醫療科普熱”敲了一記警鐘:當醫療科普與流量追求交織,究竟該如何守住邊界,讓患者的隱私得到保障?
就診過程被拍攝
事后回想起當天的就診經歷,李女士稱,當天就感覺不適。6月13日那天,她如約前往上海某三甲醫院神經外科就診,一走進診室,就看到除了醫生外,還有四五個穿著醫護人員服飾的年輕人站在診室裡。這些年輕人時而交頭接耳,時而低頭記錄,但始終沒有人向她說明他們的身份和在場原因。“我坐在診椅上,感覺像是被圍觀。”整個問診過程中,這些人始終沒有離開過診室。
她告訴記者,就診過程中,她並沒有察覺到有拍攝設備正在記錄,也沒有人告訴她會被用作“診療素材”,更沒有意識到這次普通的就診將會在1個月后給她帶來巨大的困擾。
7月中旬,朋友轉來一條視頻,“問視頻裡的人是不是我”,點開視頻的瞬間,李女士感到一陣頭皮發麻,視頻內容正是她的問診過程。盡管公開發布的視頻對其面部做了小范圍的馬賽克處理,但她的衣服和手提包,清晰可辨的說話聲音,還有醫生在分析病情時提到的幾處關鍵病史信息,都讓朋友認出了李女士,這讓她陷入尷尬與不安。
“我感覺自己的隱私被徹底侵犯了。”李女士說,看到視頻那一刻,“我整個人都懵了。從進入診室到離開,沒有任何人提示我有可能被拍攝,更不用說征求我的同意了”。李女士向記者強調,看病是極其私密的事,誰願意未經同意就把它公之於眾?
隱私保護如何認定
李女士的遭遇並非個案,類似情況正在眾多患者身上發生。記者深入調查發現,全國多家三甲醫院的醫生都在各大平台開設了“科普賬號”,普遍採用“病例分享+專業解讀”的內容模式,通過呈現真實診療場景來增強科普內容的可信度和吸引力。這些賬號通常擁有可觀的粉絲基數,發布的案例視頻常常獲得數千點贊和評論,但在患者隱私保護方面卻存在明顯的漏洞。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網友留言反映了和李女士一樣的遭遇,患者作為公開發布視頻裡的主要人物,知情同意權未被充分尊重:有人在拔牙期間被拍攝,醫生告知會被用作“案例”﹔有人在就診期間看到了相機,可拍攝人員並未明確告知用途﹔有人則干脆不知道被拍攝,視頻被直接發布在社交平台上,直到患者發現或投訴后才下架。
為了規范醫療科普內容創作,保護患者權益,今年3月20日,上海推出全國首個“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其中明確指出,禁止發布違背倫理道德、公序良俗、侵犯他人隱私的內容。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究竟該如何界定“侵犯他人隱私”的標准,各方意見不一。
許多醫療自媒體創作者認為,只要對患者面部進行打碼處理就已盡到隱私保護義務,這也是醫療自媒體的普遍做法。但在部分患者看來,這種做法存在明顯局限:一方面,僅對面部進行處理無法有效隱匿患者的其他身份特征,如衣著特征、聲音音色、病史信息等﹔另一方面,診療過程中透露的工作類別、居住區域、生活習慣等細節信息,都可能成為識別患者身份的關鍵線索。李女士的朋友,正是因為視頻沒有隱匿身份特征認出了她。
而且,一旦這些看診視頻發布到公開平台,其傳播范圍就難以控制,可能被下載、轉發,甚至被二次剪輯傳播,這進一步擴大了隱私泄露的風險。而現有的下架機制往往滯后於傳播速度,一旦發生隱私泄露,損害往往難以挽回。
在看到視頻的次日,李女士開始了她的維權之路。經過多次溝通,目前相關視頻已經刪除,但李女士堅持要求醫生道歉的訴求,截至發稿仍未得到回應。李女士也曾咨詢專業律師尋求法律意見。律師明確表示,醫生未經明確同意拍攝並發布就診過程的行為,確實涉嫌侵犯患者的肖像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從法律層面構成了侵權。然而,律師也提醒李女士,此類侵權案件的維權面臨現實困境。患者需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經濟成本來收集証據、進行公証、提起訴訟,而且即便勝訴,賠償金額也往往難以彌補患者實際遭受的精神損害。
建立多方共治機制
醫療科普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能提升公眾健康素養,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緩解醫患信息不對稱。然而,在醫療自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下,如何平衡科普公益性與患者隱私保護,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市民呼吁,醫療機構應建立完善的患者同意流程,確保患者在充分了解視頻用途、傳播范圍和潛在風險的基礎上做出真實意願表示,採用書面同意形式,並明確患者可隨時撤回同意且不影響后續就醫。與此同時,技術創新為隱私保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除了基本的面部打碼,還可採用語音變聲、背景替換、體型模糊等深度匿名處理技術,在保留醫學價值的同時最大限度保護患者隱私。
同時,醫療自媒體監管需要建立多方共治機制。平台方應當完善審核機制,對醫療科普內容進行重點審核﹔行業協會可以制定更細致的行業准則﹔監管部門則需要加強執法力度。更重要的是,在隱私保護的判斷標准上,應當充分尊重患者的主觀感受,建立便捷的反映渠道,及時回應患者關切。
(來源:解放日報 見習記者 宋端儀 記者 栗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