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廊橋都有“身份証”

![]() |
浙江泰順北澗橋。 |
廊橋,跨越溪流的古老建筑,是歷史文脈延續的物質見証,也是當代鄉村建設中維系人文生態的關鍵節點,在“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土環境構建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年5月,《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發布,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構建廊橋系統性保護體系,這也是首次將廊橋作為獨立文物類別實施專項保護。
這幾年,在資源調查認定工作上,通過遴選組建的廊橋專家庫專家意見,明確了廊橋認定標准,符合認定標准的每一座廊橋都編制有專門的廊橋保護專項調查表,擁有記錄自己基本情況、保存現狀、風險問題的“身份証”。調查開展以來,14個廊橋省份累計完成1883座廊橋的調查評估,較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廊橋上百座,隨著調查的持續推進,數據還會有動態調整。
福建屏南萬安橋在遭遇火災后,各方迅速應對處理,按照傳統工藝完成修繕﹔今年8月因強降水引發山洪而導致坍塌的甘肅榆中興隆山臥橋,也已啟動相關清理與修復工作。各地積極探索創新保護模式:江西、廣西借助數字化保護手段,推動廊橋從信息採集、分析模擬、動態評估到成果轉化利用的系統性保護利用﹔雲南推動開發沘江古橋梁群“一張圖”綜合數據管理與展示系統﹔福建和安徽等地基本完成廊橋三防工程﹔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13座國保、省保廊橋為主體,編制了廊橋安全智慧監管體系建設方案。廊橋保護逐步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
2024年12月5日,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轉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遺技藝和廊橋文物,恰如“無形之手”與“有形之體”——技藝賦予橋梁靈魂,橋梁延續技藝生命。隻有將二者作為有機整體共同保護,才能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態傳承。今年6月開展的中國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研修培訓班,採取“非遺+文物”的培訓方式,對非遺傳承人和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開展“雙向培訓”。從深山匠人的口傳心授,到高校實驗室的技術突破﹔從非遺工坊的創意實踐,到文旅融合的創新探索,廊橋營造技藝正在實現“活態傳承”。
當前在同步開展的還有廊橋專題展示館和博物館建設、廊橋專題展覽陳列、廊橋圖錄編纂及數據庫建設等工作,兼具專業性與普及性雙重價值,有助於廊橋文化遺產從信息採集到價值傳播的全鏈條保護。
浙江省有廊橋300余座,其中包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座、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5座,是名副其實的廊橋大省,廊橋保護意味著什麼?
浙江泰順縣,這座因“中國廊橋之鄉”而聞名的小城,通過將廊橋元素全產業鏈業態共融,帶動全域旅游人次年均增長10%以上,實現旅游產業增加值19.88億元,這也是浙江省解答廊橋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意義的縮影。在保護層面上,浙江織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防護網,構建“一橋一策一專員”保護網絡,構建廊橋防汛物資儲備體系。泰順編制並實施全國首部廊橋專項法規《溫州市泰順廊橋保護條例》,落實24小時全天候智慧監管。
廊橋保護行動,也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引擎。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牽頭編制的《廊橋化境——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總體規劃》,把閩浙贛地區的廊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結合起來,策劃推動“廊橋+”跨界融合策略,探索文化遺產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作者單位:浙江省古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1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