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實體商業轉變 AI正走進商場櫃台、菜場攤位

滬上實體商業從“經驗依賴”向“數據驅動”轉變
AI正走進商場櫃台邊菜場攤位前
上海正在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發展高地。如今,大商場的櫃台邊,小菜場的攤位前,傳統實體商業正在悄悄裝上AI的“智慧翅膀”,讓他們由昔日的“經驗依賴”向“數據驅動”轉變,傳統實體商業也由此從“客流地”變為“客留地”。
大商場櫃台邊“數豆子”
1915年,南京路上,兩位身著對襟短衫的男子,一位站路南,另一位站路北,過一行人,他們放一粒豆子。經過一連數天的測算,他們得出結論:路南人流比路北多。最后,上海永安公司決定開在南京路的南面。
百年以后,作為零售行業“老兵”,百聯股份引入“AI精准客流分析系統”,並在百聯西郊購物中心、百聯又一城等多個商業空間試點,堪稱人工智能時代的“數豆子”神器。
“AI精准客流分析系統”的原理是以室內實景3D地圖為基底,通過激光雷達、慣性導航、相機等多傳感器融合技術,實現厘米級精度的空間重建。“在不採集人臉等生物識別信息,確保個人隱私不受侵犯的前提下,我們把每位進店顧客包括衣著、步態、攜帶物品在內的200多個個性化特征採集下來,通過大數據分析,判斷出他們的年齡、性別等。”百聯西郊購物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依靠這套精准分析系統,商場摸准了客群的“畫像”:顧客平均年齡35.3歲,51歲以上老年人佔比超15%,獨行客群佔比最大、家庭客群次之。於是,他們明確了更為精准的運營策略,即“既要守牢服務周邊社區居民的基本盤,也要開拓Z世代年輕人的消費空間”。
以近期入駐百聯西郊購物中心的5000平方米超大生鮮超市——品上生活為例,門前那座下沉式舞台原本是常規的營銷空間,如今,它靠客流數據實現了“分時段精准運營”:上午銀發群體集中,便安排家庭餐飲體驗活動﹔工作日下午及周末,帶孩子前來的顧客增多,就主推兒童育樂業態宣傳。“以前搞活動靠‘拍腦袋’,參與度時高時低,現在按數據來,每場活動人氣都很旺,還能對超市和周邊其他店鋪進行導流。”商場運營人員表示。
不僅如此,這套“AI精准客流分析系統”還賦予每一位進店顧客一個專屬IP,從而記錄下他進入購物中心后的運動軌跡,最終能為每家租戶形成一個包括過店率、進店率、深逛率等數據在內的“數據駕駛艙”。
百聯西郊購物中心內有家著名金店,品牌響當當、樓層位置也過硬,但品牌方因為業績不佳,萌生不再續約的念頭。購物中心方面用“AI精准客流分析系統”幫其復盤后發現,路過這家金店的顧客並不少,但進店率和深逛率都要明顯落后於同一樓面的另一家金店。“搭脈”下來,商場建議這家金店在門前擺放顯著的促銷廣告,同時增加促銷人員在門口的生意招徠,還要適當增加潮流金飾品。調整3個月后,金店的深逛率提高了166%,月銷售額提高了146%。 下轉6版
(上接第1版) 另據記者獲悉,在上海大型商場中,利用AI技術實現精准獲客的新一代“數豆子”神器,還有百聯青浦奧特萊斯和浦東的比斯特購物村引入的AI智能客服。比斯特購物村把AI智能客服搜集到的顧客提問整理后,建成客戶反饋分析模型和意圖識別模型,從而進一步優化營銷方案,並據此來吸引顧客到店、深逛。百聯青浦奧特萊斯還形成VR地圖推送給顧客,成為不見面的“導購員”。
小菜場攤位前“視覺秤”
如果說百聯西郊購物中心的“數豆子”神器,展現的是AI如何為大型商場的轉型注入新動能,那麼為民辦實事項目——標准化菜市場升級改造過程中,AI技術的賦能,又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人工智能+消費”的“民生樣本”。
近日,記者步入煥然一新的靜安區寧家·黃山市集,隻見每個攤位上的傳統電子秤均已被“AI智能識別電子秤”所取代,商戶無需再對照價目表核對單價,只要將青菜、蘿卜、水果等菜品放上秤台,系統便能自動“物”臉識別菜品名稱、匹配單價,實時算出重量與總價,數據同步顯示在屏幕上,顧客一目了然。
今年以來,上海提前完成包括黃山市集在內80家標准化菜市場的升級改造,不僅在硬件設施上煥然一新,還植入以“AI智能識別電子秤”為數字底座的“數據大腦”,更是升級改造過程中的“標配”——哪種菜品賣得最好、哪個時段客流最集中、當日營收多少,“AI智能識別電子秤”上形成的一筆筆交易最終歸集成“買菜大數據”,可以幫助商戶及時調整進貨。之前憑經驗進貨常出現“有的菜不夠賣、有的菜剩一堆”,現在根據銷售數據按需採購,損耗減少了,營收效率也提上去了。
記者了解到,不僅是標准化菜市場,盒馬、聯華超市等商超企業也廣泛使用AI視覺秤技術,盒馬自主研發的AI視覺秤技術,能夠准確識別1000種以上的蔬菜、水果、干貨、零食等,識別時間不超過0.8秒。目前,盒馬已將這項專利技術向大潤發、三江購物等企業共享。
市商務委表示,下一步,上海將圍繞“促進人工智能消費終端進千家萬戶、人工智能商業終端進千商萬店”,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新品首發首秀首展,拓展“人工智能+服務”消費場景,打造人工智能特色商圈,賦能實體商業數字化轉型,讓“人工智能+消費”成為引領上海消費市場能級提升、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全新動力。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吳衛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