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幫企業“守住成果” 讓創新“變多變好”

2025年09月10日09:29 |
小字號

上海的知識產權保護,讓企業敢於投入研發,也有了“走出去”的底氣

幫企業“守住成果”,讓創新“變多變好”

走進位於徐匯區漕寶路的上海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專利預審員們正專注地審核著一份份專利申請材料。這裡是漕河涇開發區的重要創新服務節點,見証著上海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不斷完善。“自2023年中心開展專利預審以來,我們已經逐步做到將申請周期從3年縮短至最快6個月。”工作人員介紹。

幫企業“守住成果”,才能讓創新“變多變好”。年初,上海發布的優化營商環境8.0版方案明確將知識產權保護與營商環境優化深度結合。上海正以該方案為抓手,加速向“基本建成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高地”的目標邁進。昨天下午,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採訪團,一起探究上海的“知識產權密碼”。

助力加快專利流程

上海形狀記憶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於1994年成立,三十多年來隻做一件事:給心臟做“可消失的封堵器”。

以往心臟手術用的封堵器都是金屬的,永久留在體內。可降解材料機械性能不足,如果降解太快可能導致封堵失敗,太慢則可能殘留體內引發炎症。形狀記憶的研發團隊聚焦這項“降解速率可控”為核心技術的專利組合——混合材料編織,牽拉鎖定設計,讓封堵器穩固錨定,跟著心臟組織的修復速度“慢慢消失”。

現在,這項專利已經變成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全降解室缺、卵圓孔未閉、房缺三個封堵器產品,不用再讓患者終身帶著金屬異物。就在日前,這項發明專利還榮獲了第二十五屆中國專利獎金獎。

“知識產權保護讓我們敢於投入研發。”形狀記憶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研發總監胡金鵬說。截至目前,形狀記憶累計獲得國內外授權專利290項,並通過PCT(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專利合作條約》)途徑在歐美等地區取得4項海外專利授權。

作為上海孕育的科創企業,聚焦無人駕駛的上海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有相似的故事。西井的明星產品是沒有方向盤的新能源無人卡車Q-Truck。這個中國研發設計、中國制造的無人駕駛品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僅參演過《流浪地球2》,還真真切切地跑到了英國、泰國、墨西哥、埃及的港口和工廠。

“上海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給了我們很大支持。”西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共事務負責人周敏回憶,從創業初期,西井就確立了“知識產權先行”的理念,重視知識產權運營管理工作。她特別提到,“知識產權保護中心的快速預審服務,讓我們能更快地獲得專利保護。”

“積極投身世界知識產權治理規則,對於中小企業出海是非常重要的。”周敏說,“也因此,我們才有底氣和膽量在2023年申報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全球獎,並從58個國家的548家企業中脫穎而出。”如今,西井已通過自主創新申請相關知識產權200余項,注冊上百件境內外商標。

打造知產保護高地

制度創新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保障。“‘十四五’以來,上海加快建設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高地。”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余晨介紹,上海設立了全國唯一的正局級獨立設置地方知識產權綜合行政管理部門,採用專利、商標、版權、原產地地理標志“四合一”管理,能夠顯著提升服務效率。

國際合作是企業出海的重要支撐。為支持企業“走出去”,上海還建立了海外知識產權糾紛預警信息平台,設立7家境外企業知識產權服務站和38家基層維權援助工作站。

此外,上海還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嚴厲打擊侵犯外資企業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記者現場獲悉,2024年至今,全市各級知識產權部門累計立案查處各類涉外注冊商標侵權違法案件392件,罰沒款金額827萬余元。立案涉外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案件45件。

成果也實實在在。至2025年上半年,全市有效發明專利量達到29.37萬件,同比增長12.21%﹔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2件,同比增長14.6%。余晨表示,“我們將堅定不移把知識產權作為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為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牛益彤)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