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育種領域一大突破 上海育成首個肉鴿新品種

農業育種領域一大突破,填補自主培育新品種空白
歷時十載,上海育成首個肉鴿新品種
“肉質鮮嫩、汁水足”“個頭大、胸肌厚”……昨天,一場乳鴿新品種品鑒會在南郊賓館舉行,市民、養殖戶和專家們紛紛給出好評。當天,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正式宣布,由該院聯合上海金皇鴿業有限公司歷時10年育成的“申王1號”肉鴿配套系近期成功通過審定,成為現階段國家新的肉鴿品種,也是上海第一個肉鴿新品種。
這一新品種的誕生,不僅填補了上海市肉鴿自主培育新品種的空白,是上海農業育種領域的一大突破,也標志著我國肉鴿種業自主創新邁上新台階,為打破種源“卡脖子”問題、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奠定了堅實基礎,將為國內肉鴿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注入強勁動能。
上海市肉鴿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楊長鎖介紹,上海及整個華東地區是全國肉鴿主產區和核心消費市場,單上海乳鴿年消費量就超3000萬隻。但長期以來,我國肉鴿養殖業主要依賴歐洲肉鴿、美國王鴿等進口品種,自繁自養后缺乏系統選育,近親繁殖導致品種不斷退化。同時,養殖中還存在生長周期長、產肉性能不穩定等問題。這些因素導致我國肉鴿生產難以滿足市場持續增長的需求,也決定了我國肉鴿產業急需新的自主品種及其配套系來替代國外品種。
針對國外品種長期壟斷、本土種源生產性能受限的產業瓶頸,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以上海市肉鴿產業技術體系為創新平台,積極探索“體系指導+企業執行”的協同攻關模式。10年來,以楊長鎖為首席科學家的體系專家團隊深入全國20多個省區,收集評價了3000余份種質資源,構建了精准高效的育種技術體系。上海金皇鴿業有限公司作為市農科院重要的合作單位,扎根生產一線,承擔群體擴繁、性能測定和中試驗証等關鍵任務,積累了上萬組生產性能數據,確保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的無縫對接。
通過“指導—執行—反饋—優化”的閉環管理,“申王1號”實現了父母代種鴿年產健雛數達16.6隻、商品代乳鴿28日齡體重超過600克的重大突破,綜合生產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具備了替代進口品種的能力,為保障畜禽種源自主可控提供了“上海方案”。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有關負責人評價,經過科研團隊的精心選育,“申王1號”肉鴿配套系在性能上實現了多重優勢疊加——“高胸肌率”滿足了市場對高品質肉品的需求,“高產蛋量”為養殖主體提升經濟效益提供了保障,“穩定的遺傳性能”則確保了品種優勢能夠持續傳遞。
通俗來說,相較此前的品種,新選育出的“申王1號”肉鴿具有“好飼養”“高繁殖”“生長快”“羽毛白”“體型好”“體重大”等優勢,將改變產業長期依賴進口品種的局面,實現肉鴿種源的進口替代。而且,與粵菜偏好的鮮嫩口感不同,以上海為代表的華東地區消費者更青睞體型健碩、胸肌飽滿、肉質緊實的乳鴿產品。“申王1號”肉鴿將更加適配長三角地區消費偏好與集約化養殖模式。
據了解,截至目前,“申王1號”肉鴿配套系已在上海金皇鴿業基地規模化養殖,並輻射長三角和新疆等地,累計推廣父母代種鴿2.5萬對、商品代乳鴿120萬隻,市場競爭力顯著。
接下來,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科研團隊將構建“申王1號”肉鴿配套系專屬的推廣服務體系,及時解決推廣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產業生態,加強與區域養殖企業合作,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讓這一優質種源盡快在全國范圍內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惠及更多養殖主體,也讓廣大消費者更有口福。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黃勇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