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加“共治”,這個街鎮一根鏈條管停車

半年來,新增非機動車停車位約600個,早高峰期間停車壓力直降30%……
“自治”加“共治”,一根鏈條管停車
“現在找停車位比之前容易不少,取餐速度快了3至5分鐘。”近段時間,餓了麼騎手車振宇感覺在真如環宇城MAX商場取餐更順暢了。他還注意到,商場南面正在打造騎手驛站,特意拐過去看了一下,“期待早日建成,我們騎手就能充充電、休息了。”
在半年前卻不是這樣的景象。隨著客流量的導入,環宇城外的非機動車停放數日均超過2000輛,地鐵口人車矛盾突出,治理壓力與民生訴求交織。自今年4月開始,屬地政府和環宇城下定決心,對非機動車堆停之困“開刀”。依托普陀區人民建議征集平台,環宇城所在的石泉路街道聯合公安、建管等部門打造工作專班,漸進式優化停車和管理布局。半年來,新增非機動車停車位約600個,曹楊路早高峰期間停車壓力直降30%,共享單車的清運間隔從1小時縮短至15分鐘,非機動車停放訴求工單解決率提升至90%。
打時間差,盤活空間資源
環宇城位於真如城市副中心核心地段。今年4月,環宇城所在的石泉路街道與普陀區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在中海商圈樓宇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開展專題大討論,收集市民群眾、屬地政府相關部門、商場員工及管理方的意見,並將大討論中的金點子融入后續治理中。
“一開始就沒想著能馬上解決亂象。兩個月的時間,我們採取‘笨辦法’,派人手觀察車流構成,掌握具體數據。”石泉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呂升昂告訴記者,不查不知道,員工車輛竟然佔據環宇城外非機動車停放需求的近50%。
“要打時間差,盤活周邊空間資源。”普陀區石泉路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黨支部書記王軼群在專題會紀要中這樣寫道。不久之后,早高峰“單雙”排車位的策略率先出爐。王軼群提到,曹楊路停車位試點採取分時開放措施,因為早上地鐵口的共享單車數量最多,直到9時30分才會停息。10時以前僅開放單排位,避免停放時間最長的地鐵通勤人員和商場員工佔用過多“流動位置”。10時以后,則要應付一整天高密度的客流來車,所以要恢復為雙排位,便於消費者和外賣車輛臨時停放。
面對大量的員工車輛停放需求,石泉路街道協同中海商管,依據人流量熱力圖數據和員工建議,將更多員工停車區域調整到與環宇城一個紅綠燈的距離。“近的停車區要加強流動性,遠的停車區則要加強配套性。考慮到員工的步行時間增加易產生抵觸情緒,我們設置了160個充電位,以配套設施的完善提升員工配合度。”
另一個要啃的“硬骨頭”就是日均動態約800輛的共享單車。街道設定了一個“隨停隨清”目標,得到了區建管委、共享單車企業的大力支持,5處路段計劃設定為禁停電子圍欄區域,同時設置容量170輛的可停區域范圍。早高峰時,單車被快速搬運至臨時駁運點。在商場結束營業時,單車也要清理轉移,為次日預留非機動車停車位。
此前,環宇城曾加派值勤人手,主動轉移不規范停放的外賣車輛。然而,有小哥為此打投訴電話找車,給管理帶來了新的壓力。“外賣小哥和管理力量不能各自為戰。要設定外賣專區、設定編號,保証小哥有位置可停、容易查找,就能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沖突。”屬地石泉路派出所提議。
既要硬功夫,也要有軟服務
傳統管理往往是政府“單打獨斗”,而環宇城希望每一方都成為治理主角。以“自治”加“共治”的精細化治理模式,實現可持續治理。在按月推進的試點工作中,石泉路街道與11個管理主體陸續完成牽線搭橋,串起工作鏈條。
要想改變大眾的停車習慣並不容易。呂升昂提到一個高頻詞:制度慣性。對於騎行者來說,要消除“最后一米”惰性和隨意停車的從眾心理﹔對管理者而言,更要打破原有的治理模式,形成長效的制度管理。
他拿出了一張值班表格,上面將整個環宇城周邊劃分為7個重點區域,派駐了包干、巡查、定崗力量共計27人。他們的身份是平安志願者、網格人員、機關科員、居民區社工、商務樓企業員工。
記者提問,這樣做成本是否可控?是否有可持續性?呂升昂堅信,在攻堅階段的初期十分必要,通過反復的引導、勸說,建構出一套新的規則,效果鞏固后可適當撤離。為了統籌工作力量,他們還成立了聯合管理專班、工作微信群,每周發布帶班負責人員名單和聯系方式。
城市治理既要硬功夫,也要有軟服務。大討論上的一條人民建議也實現落地。街道計劃將位於商場南部的貨梯入口打造成外賣愛心驛站,負責開設進出通道,開辟停車空間。街道與外賣企業溝通,在派單路徑算法模型上進行優化迭代,告知外賣人員停車路線信息。中海物業為3部取餐電梯設置取餐導圖,方便外賣人員取餐。街道通過隨申辦市民雲App“民聲”板塊內“人民建議征集”專欄“我為環宇城非機動車常態長效管理獻一計”人民建議專項征集,根據市民群眾階段性的建議意見改進細節。
比如,有市民提出花箱在阻隔非機動車違停佔道時導致了嬰兒車推行不便、新增的停車區域缺少反光警示標志存在安全隱患,有員工表示可以拍攝員工和外賣停放車輛的引導視頻,也有投訴人指出現場的標識不顯著、尋車不知道找誰的問題……
8月底,記者現場觀察發現,這些改進意見均已悄然落地。十字路口都設置宣傳板、告示牌,告知不同的停車區域。停車區用三種顏色進一步提示不同停車功能。曹楊路、南鄭路的人行通道中段開辟了出入口,方便行人或非機動車出入。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車佳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