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進園區企業 10名南通干部到上海普陀一線挂職

10名南通干部到普陀區挂職,在兩地間搭建高效暢通協同網絡
扎進園區企業,協作觸達一線
■這些挂職干部所帶來的毛細血管級協同網絡,為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建設注入了新動能,也為長三角一體化探索出一條發展新路徑
“蘇超火了,著實帶火了南通文旅市場!”從江蘇南通來上海普陀挂職的周辰城說,“作為南通來上海挂職的干部,我肯定要做點什麼。”
周辰城是南通市通州區投資服務中心三處副主任,目前在桃浦智創城挂職。今年7月,他和另外9名來自南通市各級單位的干部,深度融入普陀區各級政府部門、區屬企業開展沉浸式挂職鍛煉。
兩個月來,這支10人的團隊正在做出自己的探索。他們既擔當江蘇南通需求的“前哨站”,又充當上海資源的“聯絡員”,在兩地間搭建更高效暢通的協同網絡:從戰略謀劃到項目落地,再到企業資源精准對接,努力成長為助力長三角一體化、服務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建設的“六邊形戰士”。
找到了“組織”
這支挂職團隊的“元老”,是南通市通州區科技局副局長張曉偉。近兩年,他作為南通市科技創新的“孵化”大使長年駐扎在上海,但這兩個月,他的工作迎來突破性進展。
這兩個月來,他的辦公桌緊挨著普陀區沿滬寧協同創新辦公室(以下簡稱“沿滬寧辦”)負責人陸海的辦公桌。“到這來仿佛找到了在上海的組織。”張曉偉介紹,陸海不僅會規模化推項目,還會精准對接普陀的相關園區資源,手把手帶教產業轉化。
一次,南通幾位挂職干部在和陸海走訪普陀區“創新裡”科創孵化器,了解到上海智康加機器人有限公司的主營業務后,成功幫助企業對接南通醫保局及相關產業園區。另一位沿滬寧辦挂職干部、南通市科技局規劃與協調處副處長繆志軍介紹:“我們發現,智康加是一家專注智慧康復的創新企業,尤其是上肢康復的游戲化居家訓練模式,和南通的一項長護險服務有很高的應用匹配度。”
在精准了解供需雙方資源后,不到一個月,智康加已成功對接了南通長護險服務方,下一步雙方將圍繞智慧養老方案展開應用場景拓展和業務合作。
“企業獲得關鍵訂單,解決了‘市場渴’,南通市也在智慧養老上實現產業升級。”繆志軍感慨,以前兩地資源比較分散,現在在平台的基礎上,干部挂職深入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毛細血管”,助力供需更快“牽手”,企業找到市場,城市也獲得產業支撐,這就是雙向賦能。
高效“打直球”
南通市挂職干部們發現,相比以往僅停留在政策層面的區域對接,這次挂職以普陀為圓心,區域協作的延伸真正觸達了科研一線、產業一線。繆志軍說,南通來的同事們分別扎進普陀的街道、園區,甚至是直接接觸到了普陀區從事新賽道科技創新的相關企業。“這相當於讓我們在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間‘打直球’——第一時間捕捉需求、傳遞信息、撮合資源,讓跨區域協作變得更加順暢高效。”
周辰城的挂職經歷,就是一次“打直球”的高效轉化。
據周辰城介紹,蘇超火爆之后,離南通蘇超賽場僅20分鐘車程的通州區洲際夢幻島景區也迎來了大客流。景區想把原有的煙花秀換成更環保、更具科技感的無人機燈光秀,但遲遲找不到合適的表演團隊。“挂職在桃浦智創城,我了解到這裡的高巨智創公司就是一家專注無人機表演技術的企業。我們第一時間就將供需雙方的信息進行了對接。”周辰城介紹,不到一個月,雙方已經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
在上海節奏快、信息多、視野廣、效率高,是南通市挂職干部們的普遍感受。周辰城告訴記者,僅兩個月,自己參與對接的企業已經超過50家,有很多企業是直接找上門來的,足見上海的吸引力。
建起“科創飛地”
點上的單個項目成功加速對接后,面上的戰略合作能否進一步加快跨區域協同?陸海介紹,位於沿滬寧產業創新帶橋頭堡區位(G2、G42高速入滬口)的信泰中心,正在打造沿滬寧協同創新服務中心,整合研發、孵化、展示、會議、辦公等功能,南通也計劃在這裡打造一個孵化器,以“科創飛地”形式在普陀做好連接上海源頭研發和南通制造轉化的橋梁。
“科創飛地”的深度協同模式已初顯成效。位於蘇錫通園區的南通未來島硬科技產業園由上海未來島園區運營管理,卻深深扎根南通產業土壤,實現了“上海研發+南通產業化”。目前,園區已吸引22家科技企業入駐,培育出國家級“小巨人”和多項市級創新項目,初步形成智能裝備、機器人等硬科技產業集群。
今后,以“科創飛地”為代表的深度協同模式,正從單個項目對接升維至體系共建,推動沿滬寧協同創新從“物理聚合”邁向“化學融合”。
現在普陀區沿滬寧辦公室挂職的干部,不僅有來自江蘇的,還有來自安徽合肥和河北邯鄲“京津冀”辦公室的干部。這些挂職干部所帶來的毛細血管級協同網絡,為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建設注入了新動能,也為長三角一體化探索出一條發展新路徑。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周楠 通訊員 丁婉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