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學團隊發現“流浪黑洞”
2025年09月07日08:45 | 來源:上觀新聞

傳統印象中,大質量黑洞往往“盤踞”在星系中心。但越來越多的觀測表明,某些黑洞並不老老實實待在星系中心,而是偏離核心,在星系盤或外側邊緣地帶“游離”。這些“流浪黑洞”,就像迷路的旅人,在宇宙中四處游蕩。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安濤研究員帶領的國際團隊,在一個距離地球約2.3億光年的矮星系裡,最新發現了一個“不安分”的黑洞。它沒有待在星系核心,而是偏離中心約3000光年,並且噴射出射電噴流。這項發現進一步強化了“黑洞增長並非僅限星系中心”的認知,也為理解早期宇宙中超大質量黑洞的快速生長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於2025年9月5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通報》英文版。
為什麼要在矮星系裡尋找“流浪黑洞”?矮星系質量小、演化歷史相對簡單,它們就像“宇宙化石”,保存了早期黑洞成長的線索。理論預測,星系並合后的引力波反沖或者多體相互作用,容易讓黑洞在矮星系裡被踢出中心,成為在星系外圍游蕩的黑洞。一些模擬甚至指出,相當比例的矮星系黑洞會偏離中心達到3千光年差距量級,但長期以來缺少直接、明確的觀測証據。
研究團隊把目光投向了一顆名為MaNGA 12772-12704的矮星系,它距離地球僅約2.3億光年,呈現較弱的活動星系核特征。為了確認其本質,團隊利用甚長基線陣列射電望遠鏡,在1.6吉赫茲和4.9吉赫茲兩個波段開展了深度成像。團隊還系統梳理了1993年到2023年間的檔案數據,結合其宿主星系恆星質量,經驗估計黑洞質量約為30萬倍太陽質量,屬於中等質量黑洞范疇。綜合多個觀測特征,可以確認:這是一個正在活躍吸積、擁有噴流的“流浪黑洞”。
這項研究讓“流浪黑洞”從理論猜想變為直接觀測。隨著下一代望遠鏡到來,“流浪黑洞”或許不再罕見。
(責編:馬作鵬、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