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大展連開168小時 見到了凌晨3點的博物館

見到了凌晨3點的博物館
零點的上海博物館門口,等著入館的觀眾已經排到了馬路邊。
即使是在上海,這樣的情況也不多見。這批觀眾都是為了一個已經在上海辦展超一年的特展“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而來。展覽最后一周,上博創造性地連續開放168小時,零點至6點的午夜場,在開始前已幾乎預約殆盡。
零點后走進館內,依然能感受到熱切的觀展氣氛。在薩卡拉的秘密展廳,不少觀眾興奮地和同伴討論,“據說這個館裡很多文物,是從埃及直運上海,連埃及人也沒看過”。
持續開放超過一年,這場展覽依然熱度不減,這恐怕是原因之一。
無論以何標准來看,古埃及文明大展都是一個由國內文博機構領銜組織、世界一流水平的特展。以觀眾人數看,至7月底,展覽已接待260萬人次觀眾,閉幕時預計觀眾總數將超270萬人次,刷新全球博物館單個收費文物類特展參觀人數的最高紀錄﹔以展陳水平來看,這是有史以來全球最大規模、亞洲最高等級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其中超過95%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
上海的觀展市場也沒有辜負這場展覽。門票之外,文創活動及周邊衍生產品營收就超4億元,帶動城市綜合消費超200億元。真金白銀的支持,無疑給了特展之“特”更大的底氣。
站在世界視野的高度辦這樣一場大展,絕非易事。無論是允許觀眾帶寵物貓入場,還是連續開放168小時,都是前所未有的創意。上海之所以敢當第一個吃螃蟹的,自然有其底氣。
仔細觀察,小到展櫃高度、玻璃透明度、燈光布置、清潔頻率等細節,大到站在“文明互鑒”的高度設定策展思路,展覽的成功都離不開城市在文化軟硬件兩方面的強力支撐。
這背后,是上海一流的全球資源配置和調度能力。在合作層級上,能夠撬動特展中超過95%的文物首次來到亞洲,達成中國國有博物館和埃及政府的首次合作,甚至許多文物直接從考古遺址現場被運到上海博物館,這種從發掘現場到陳列展廳的高速轉化,考驗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實力和在世界上的文化話語權。
上海的調度能力,已超越了簡單的資源匯聚,而是將其轉化為特色活動、文創開發、文旅聯動、聯合考古等更多元的價值。這種轉化,並非簡單的文物搬運,背后有著堅實的文化主體性作為支撐。
不同於以往國內古埃及文明題材的展覽直接從歐美博物館借展,以西方視角進行敘事,此次展覽由上博聯合專家團隊自主策劃,展示了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在學術層面為展覽提供了更具本土特色的支持。
這是一種基於專業的對不同文明的平視與尊重,也是上海文化辨識度的體現。
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上海的魅力之一在於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這座城市用一次次的文化實踐証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勝過任何一種單一的文化審美。人類文明本就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環境中不斷融合、成長、進步的。在逆全球化陰影籠罩世界的今天,這顯得尤為珍貴。
守護這份珍貴,上海動作頻頻。與上博人民廣場館的古埃及文明大展隔著一條黃浦江,浦東美術館的巴黎奧賽博物館藝術瑰寶展同樣備受關注。今年底,還將有盧浮宮博物館16至19世紀杰作大展登陸上海。同一時空,不同文明在此交相輝映。
社交媒體上,不少人特意發帖晒圖,“你見過凌晨3點的博物館嗎?”很多觀眾特意請年假在午夜時分走進博物館,不僅是為這場特展,也是為了一次獨特的活動體驗。就在上周末,小紅書“包”下復興島舉行了融二次元漫展、音樂節等多種元素的“開放世界冒險島”活動,吸引數萬年輕觀眾從全國各地蜂擁而來。
各種打破邊界與規則的文化創意能成功落地,上海高度包容的背后是高效的行動力。小紅書活動期間,我們可以看到復興島內道路臨時交通管制、高溫天戶外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周不間斷開放的博物館內外,有效的文物保護措施、快速的場地整理,以及午夜長隊邊守護的閃爍警燈。
我們有理由期待,在上海,“埃及展現象”將不止於這一篇章,也不止於這一年。國際文化交匯的光輝與文化創意的光點,始終會在上海閃耀。
(來源:解放日報 顧杰 林子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