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夜生活節”130個主題活動遍布市區與郊區

今年6月以來夜間消費已超880億元,夜生活節130個主題活動遍布市區與郊區
夜上海,打造多元全譜系超級IP
8月,正是夜間經濟最火熱時。今年的“上海夜生活節”集中呈現了多元復合的夜經濟生態:從6月延續至9月,首批推出了多達130個主題特色夏夜活動,遍布上海市區與郊區,涵蓋潮流運動之夜、電競生活月、申夜現場音樂季、百聯之夜、上海精釀啤酒節、FEAST美食嘉年華以及“公交+消費”“游船+消費”等一批特色業態……
場景多、業態新,讓人目不暇接。上海僅今年6月以來,夜間消費就超過了880億元。“上海夜間經濟是覆蓋全場景、全人群的‘全譜系夜生活生態’,這是一個難以被單一標簽定義的超級‘IP’。”業內人士這樣描述。
上海夜間經濟的特色是什麼?
很多城市的夜間經濟都有著鮮明的特色:成都的夜經濟充滿“市井氣”,西安的夜晚有“盛唐文化”,重慶以“魔幻山城”為底色,廈門的夜晚主打“濱海牌”,杭州描繪著夜色中的“西湖文化”……
上海夜間經濟的特色是什麼?答案似乎很難脫口而出。
夜上海,燈火璀璨,可以感受的實在太多:在太平湖—新天地邂逅“石庫門—漫步式夜生活”,在梧桐樹下的“巨富長”(巨鹿路、富民路、長樂路)沉浸式感受文藝潮流的夜生活,在西岸夢中心區域感受水岸藝術的魅力,在吳江路—豐盛裡打卡“路易號”巨輪,在大豫園地區品味“傳統與現代交融、商業與文化共生”的夜晚,在大學路上感受年輕群體的活力與朝氣……
“上海的夜經濟不像成都、西安等城市擁有‘單一的強符號’。”上海應帆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王洋說,上海的夜經濟是多元復合的生態。這恰恰契合了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鮮明特質。
上海有一群夜經濟“造夢師”
豐儉由人的夜經濟形態與場景撐起了上海夜間經濟的活力:在最新發布的“2025中國城市夜經濟指數”調查中,上海持續保持夜經濟指數全國第一。
在夜經濟的蓬勃活力背后,有著大量富有韌性與創造力的市場主體。
南昌路一帶是上海酒吧密度最高的街區,平均每隔10多米就有一家酒吧。即便如此,酒吧還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今夏,酒吧比去年同期增加近20%,達到142家。
每家酒吧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位於興安路與雁蕩路路口的“地理學家咖啡館”是一家“白咖夜酒”小店,去年年底開業,其夜晚的營業額已達到了白天的兩倍以上。店鋪裝潢是獨特的“希臘洞穴風”,落地窗顯得店鋪非常通透,招牌蛋糕、西式簡餐、咖啡飲料都很有品質,晚上供應的雞尾酒是特調的,受到很多年輕人的喜愛。“夜間營業勢必會增加經營成本,商家必須有不斷自我更新的意識,找到自己的利潤增長點。”店主說。
上海將創造夜經濟的市場主體稱為“夜間造夢師”。今年上海夜生活節首次推出了五位“夜間造夢師”。通過這些優秀的夜間經濟經營者的“造夢”故事,展現上海夜經濟的多元性。
如融合電競、音樂、社交、演藝、餐飲等多種業態的“INS新樂園”,在網絡社交媒體上被稱作迪士尼、樂高、哈利·波特之外的“上海第四大樂園”。“INS新樂園”的受眾群體非常年輕,一半以上的消費者是18歲到28歲的年輕人。創始人關山行說,“INS新樂園”創新了“通票模式”,消費者購買通票,可以暢游場內多個風格迥異的酒吧空間。
又如全國首家殘障者友好的無障礙酒館“無礙理想”小酒館,它的創始人夏玉杰希望,殘障人士也能洒脫自由地感受夜晚的美好。 下轉 7版(上接第1版)小酒館裡有方便輪椅使用者進出的斜坡與加寬大門,有方便聽障人士與人交流的畫著手語指示圖的白板,有方便視障人士了解室內格局的盲文版室內布局圖……
“夜間造夢師”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他們都構建著時間維度上的稀缺性與情感層面的專屬感。”王洋觀察,在時間維度上緊扣夜晚的獨特氛圍,打造白天無法復制的沉浸式體驗﹔在情感層面,創造“不可復制的專屬體驗”。
夜經濟“細微之處見功夫”
夜經濟不是市場主體的“獨舞”,它的繁華是城市各系統協同合作、高效運維的體現,如深夜交通保障、城市安全有序、文旅商體展融合創新,正所謂“細微之處見功夫”。
今年,市商務委推出了夜經濟升級政策2.0版:涵蓋豐富夜間街區演藝活動,優化夜間活動報批報備,推動商場、街區、公園綠地等打造體育觀賽“第二現場”,支持推出夜間定制旅游巴士線路等,優化升級了釋放“外擺經濟”活力、支持舉辦主題特色市集、提升夜間景觀照明品質、優化夜間停車保障等多項內容。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夜經濟政策的精准性還存在提升的空間。一家沿街小店店主說,政策鼓勵釋放“外擺經濟”活力,自己也想申請外擺位,但目前申請渠道並不便利。一家小酒吧店主表示,門口的小馬路突然由雙向通行變成了單向通行,來小酒館的客人打車要繞個圈子才能到,離開時打車也要先走出去一段路,很不方便,影響到了生意。
專家建議,可以通過強化數據在政策制定中的應用,更好地適配市場需求。上海僅今年6月以來,夜間消費就超過了880億元。要使大量消費產生的數據有效沉澱下來,進而為后續政策制定提供科學指導。
王洋建議,政府可搭建上海夜生活信息發布與預約平台(小程序),提供“一站式”夜間消費指南。同時,收集關鍵消費數據,精准識別夜間消費的“空白區”與“過剩區”。針對低活躍度的夜間市集,可依據數據反饋引入更匹配當地消費需求的業態﹔對於高流量的場館和活動,則可結合數據支撐延長活動時間,並配套推出消費優惠以提升效益。
此外,還要注重政策制度之間的協同,防止涉及夜經濟發展的相關職能部門,出於各自業務職責形成相互矛盾的政策制度。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唐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