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上海經驗 上海野生動物園迎三頭新生非洲象

非洲象遷地保護全球關注,上海經驗為該事業注入新活力
上海野生動物園迎三頭新生非洲象
昨天是世界大象日,上海野生動物園傳出好消息:自去年11月以來,園內的非洲象家族已迎來三頭新生小象。
上海野生動物園2016年引進12頭非洲象,經過持續的技術攻關和精心照料,2024年11月27日,母象“小白”生下了一頭小公象﹔今年2月13日,母象“露露”也生下了一頭小公象。這兩個小家伙出生時的體重就已超過100公斤。
今年5月22日,非洲象“露絲”順利誕下了一頭體重約90公斤的雌性小象。相比之前的兩胎,這頭雌性小象略顯嬌小,但健康狀況良好。目前,“露絲”與女兒已入住專為它們設置的育幼區,這裡還居住著“小白”母子和“露露”母子。
園方表示,母象生育后往往有較強的護崽意識,因此將三對母子(女)放在獨立的育幼片區,分別由它們熟悉的保育員精心照料,可以盡量減少外界環境對它們的干擾,幫助它們安心“帶娃”。
將象媽媽們安排在一起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方便它們切磋育幼經驗。大象是合作能力很強的動物,除了母親自己照顧幼崽外,象群裡有經驗的其他母象會對新產崽的母象表現出關心和額外的幫助,比如,用它們敏感的鼻子引導幼崽,給新媽媽以時間來獲得能量,給幼崽更優質的奶水。“露絲”初為人母,一開始對嬌小的幼崽手足無措,就連女兒夠不到它的乳房都沒察覺到。在“坐月子”的這段時間裡,“小白”和“露露”的陪伴幫了大忙。小母象和兩位哥哥的關系也很好,經常隔著圍欄與兩位哥哥用鼻子交流互動。
非洲象遷地保護一直是全球關注的難題。和性格相對溫順的亞洲象相比,非洲象對氣候、食物以及社交環境極為敏感,稍有不適便可能影響其生存繁衍。目前,上海在非洲象保護、繁殖以及幼象發育研究方面積累了珍貴的經驗和數據,為全球非洲象保護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希望。有傳聞稱,兩頭小公象已經被“盯”上,未來很有可能成為種源交流的重要成員,為提升圈養非洲象的基因多樣性貢獻力量。
“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証了大種群飼養管理模式的優勢。”上海野生動物園相關負責人說,2016年引進非洲象時,園方大膽創新了飼養管理模式,精心打造了一個與非洲象自然生存環境相似的生態小環境,這讓初來乍到的非洲象們更快地度過適應期,也讓新的生命更早孕育。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