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上海全城“花卉嘉年華”造福城市余香長存

2025年05月16日18:38 |
小字號

24天上海國際花展引流983萬人次

全城“花卉嘉年華”造福城市余香長存

2025上海國際花展5月11日落下帷幕,2個主會場、5個分會場共接待市民游客983.27萬人次,同比增長約497%。

進入第19個年頭的上海國際花展創下了多項新紀錄,其展覽總面積達390公頃,為歷屆之最,同時,首創的全城辦展模式人氣達到歷史頂峰,花卉“跨界”與商旅文體的融合深度也是前所未有。

這些紀錄不能代表這場全城花事的全部,其更大的意義在於,24天的展期過后,給上海帶來的理念洗禮和長遠福利。

跨越19個春天 花展轉型破圈

“花展將新天地裝點得更漂亮了。這裡是上海最有活力、最國際化的地方之一。如果有商務伙伴來,我會帶他們沿著太平湖走走,看看花展。”

普華永道中國日本業務市場主管合伙人高橋忠利見多識廣,仍不禁發出贊嘆。他不知道的是,其實他成了數百萬名網友的“代言人”。

今年上海國際花展相關話題在小紅書上的瀏覽量超過800萬次,近10萬篇筆記分享了上海國際花展見聞,均比去年同期多出了4倍。

翻閱這些筆記和評論,不難發現花展人氣高漲的關鍵詞:國際范、時尚感、有活力、更接地氣……它們正是上海國際花展近年來持續轉型升級所要追求的目標。

“過去,很多花費了大量精力和成本舉辦的花展在結束后便‘悄無聲息’。”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副局長朱心軍表示,城市裡缺的並不是花,而是可及性、持續性強的欣賞、交流園藝的渠道或平台,所以上海的花展要轉變思路,不是坐在公園綠地裡等市民來,而是走入公共空間,走到市民“身邊”,讓園中花展變成全城的“花卉嘉年華”。

時間倒退至2007年至2009年,彼時的上海國際花展尚未打破專業與公眾間的“次元壁”,舉辦花展的目的是用三年時間為上海世博會選花。

盡管100多家單位通過花壇花境、垂吊綠化、屋頂綠化、花廊等方式展示了300多個花草品種,但市民游客隻有前往上海植物園才能接觸到。這些在公園圍牆內等候遴選的花草很難進入尋常百姓家,有一種天生的疏離感。

2018年,上海國際花展發生了關鍵轉折,花展首次走出公園,走入了徐家匯商圈,長期作為展品的花草真正“破圈”,與各類品牌、科學、文化、藝術進行交流碰撞。

美麗的花草從此擔負起引領文化、培育市場、促進消費、提振經濟的使命。

鏈接人與自然 環保低碳辦展

堅持“低碳辦展”,是當下全球頭部花展的轉型潮流。

近年來,郁金香、百合、風信子、洋水仙等觀賞性強的花卉在中國走紅,的確將各座城市的春天點綴得鮮艷奪目,但冷靜反思,這些花卉及其種球、幼苗大多從國外直接購買,價格相對較高。有些花展舉辦一屆就在“買花”方面耗資巨大,對國內相關產業卻沒有太大的激勵,甚至影響了本土園藝自主研發的積極性。

今年的上海國際花展釋放了“低碳辦展”的明確信號:2016年起設立的“主題花”取消,用“百花齊放”取代“一枝獨秀”,更多“續航”時間久、抗病性和耐受性優異的鄉土植物登上舞台。

花展的布置處處充滿了環保元素。

黃浦區主會場宣布,22座花園的部分植物和組件在原址上保留,部分構件在思南公館、豫園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部分街道的口袋公園、社區植物園再利用,整體回收利用率預計達到80%。

上海植物園展出的20多個新優鼠尾草品種在花展結束后,移栽至北區的地中海花園,成為陪伴市民游客的日常風景,園內以城市鳴虫為主題的“虫鳴歸舊裡”花園和以鳥類自然教育為主題的“啾啾好食光”花園也在展后保留。

公開測試了半年多的上海碳普惠平台最近推出了“助力上海國際花展碳中和”活動,市民捐贈乘用地面公交、軌道交通、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純電動乘用車等獲得的碳減排量,抵消黃浦區主會場辦展產生的碳排放,實現花展的碳中和。

花展期間,浦東新區分會場的“新自然主義花境長廊”也成為熱門打卡點,通過模擬自然植物群落強調可持續性,從而降低養護成本。通過花展的實踐,類似花壇和花境將在上海街頭越來越常見。

在太平橋綠地湖畔,美國AECOM公司英國籍設計師李·帕克斯打造了一座“感知城市”花園,栽植色彩豐富的鄉土蜜源植物吸引傳粉昆虫,向公眾科普鄉土植物和昆虫的緊密關系。

李·帕克斯說,這個創意的意義在於讓城市中的人們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花園不僅有觀賞功能,還有生態功能,以及連接人與自然的價值,一個具有國際水准的花展應當肩負這樣的功能。

展示新優品種 科研“反哺”城市

鮮花們用嬌艷佔盡春色,也用花開滿城“反哺”上海。

每年上海國際花展過后,總有一批在花展上光彩奪目的新優植物被相中,在城市裡發揮“余熱”。

借助花展平台,越來越多本土自主研發花卉嶄露頭角。2020年至今,上海國際花展累計展示新優植物品種超3000個,本土自主研發品種佔比從2017年的不足5%躍升至2025年的22%,加速了推廣應用。

近年來在網上刷屏的上海高架月季,大多數都曾是往屆花展上的驕子。例如“仙境”“紅帽子”“安吉拉”“緋扇”等,它們能耐受持續30天的35℃高溫天氣,對黑斑病有很強的抵抗力,而且一年多次開花、花期長,觀賞價值高。

花展期間舉行的長三角花卉新優品種推介會座無虛席,110個新優植物品種賣力“吆喝”。針對“桑拿天”等極端氣候,先正達花卉公司開發了百日草“熱氣球”,不僅抗病性強,還能耐受42℃的高溫和曝晒,適宜營造花海景觀。

銷售經理施科豪坦言,為各地定制適合當地生境的花卉已成為行業共識,上海提供了十分開放的平台,鼓勵企業在正式推廣上市前把新優花卉品種拿到大街小巷和公園綠地裡試點,這對企業和城市是雙贏。

今年花展亮相的一些新優植物早已“迫不及待”。其中,上海植物園自主培育的杜鵑花新品種“胭脂”被譽為“全面升級版毛鵑”,顏色比普通的紫紅色毛鵑更鮮艷,花量更大,花期更早、更長,能使應用區域拓展50%﹔鳶尾“甜蜜”系列突破傳統鳶尾生態局限,兼具耐40℃高溫與-30℃嚴寒的雙重抗性,在盛夏能形成絢爛的低維護景觀,使養護成本降低30%。

目前,前者已被浦東三林地區的公園綠地相中,開展約1萬平方米的示范性栽培,並在全市7個鹼性土壤點位推廣,后者則在徐匯、長寧、虹口等區的公園綠地小面積試種。

激勵共建共享 花展融入生活

本次花展中,市民與花展的深度互動也是亮點之一。

市民從“觀賞者”到“共建者”的角色轉變,代表著花展逐漸從“政府單向主導”轉變為“全民共建共享”。通過市民的傳播與共建,“上海國際花展”品牌才能超越短期流量,沉澱為一張城市名片、一個軟實力符號。

嚴巍表示,上海國際花展通過搭建各種場景,讓傳統的科普內容在百姓身邊隨處可見,看不見摸不著的“理念”成為更接地氣的場景和活動,人和城市的需求被深度鏈接,繼而形成價值轉換,這是此次花展的重要探索成果。

在黃浦主會場思南公館以“萬物在發光”為主題系列的自然而然生活節,為市民游客帶來了百場活動,讓市民游客在大自然的花海氛圍中感受人與自然的美好。在徐匯區分會場,草坪瑜伽、春日市集、公園音樂會等10場主題活動將花展與商旅文體充分融合,吸引數萬名參與者。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上海音樂學院綠地裡供市民自由彈奏的鋼琴,以及上音師生帶來的“陽台音樂會”,為路過淮海路的市民帶來驚喜。上海越劇院、上海音樂學院愛藝合唱隊、湖南街道藝楓舞蹈隊、湖南街道陝新滬劇坊以及退休上音教職工陽光合唱團等團體也紛紛亮相花展,為觀眾獻上了合唱、舞蹈、曲藝、樂器演奏等精彩節目,充分展現了“音樂街區”的獨特風情和熱愛生活的城市氛圍。

“市民共創景點”也令人印象深刻。徐匯區分會場多個景點邀請了社區居民和區內企業商戶一同參與。紅色黨建與綠色生態的融合、非遺竹編動植物元素、居民創作的書畫作品、倡導健康理念的中草藥與可食花園、志願者們一同拼搭的樂高積木花……生動詮釋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最美窗陽台植物”征集收到了幾十份參賽作品,家住虹梅街道桂林苑的居民吳瑾將自家底樓天井變成了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詩意空間,成為社區居民休憩、交流的熱門空間。

花展志願者“小種子”用飽滿的熱情將生態理念播種在市民心中。以上海植物園為例,花展期間開展志願服務1745人次,開展科普講解350場,累計服務時長13960小時。

本次花展還邀請市民游客通過線上投票的方式,從70余組景點中甄選出“最美景點”。4月18日至4月30日,有3.4萬余人參與投票。同時,評選設置了建言通道,收集到有效建議和評價533條,讓上海國際花展真正成為服務全民的盛會。

對標國際盛會 鮮花拉動經濟

檢驗一場全城花事的成色,不僅要看其受關注和歡迎的程度,還要看它能為所在城市帶來什麼。

荷蘭庫肯霍夫郁金香展是全球最大的球根花卉展,每年吸引百萬游客,在門票、餐飲、住宿、交通等方面為當地帶來巨大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全球買手齊聚荷蘭,將郁金香球莖帶到世界各地,造就了一個年出口額達100億歐元的巨大市場。

上海國際花展對標的英國切爾西花展更是“名利雙收”:每年5月下旬的5天,全球10萬多名游客慕名而來,100多英鎊的公眾日全天票供不應求。今年還未開展,就有咨詢機構給出了2.5億英鎊的經濟效益預期,看好花展對當地酒店、餐飲、花卉貿易等產業經濟的拉動作用。

壓力給到了上海。前灘公園巷instashake飲品店店長給出了充分肯定的答案:“三個多禮拜,我們的銷售額比上個月同期多了68%。”

花展期間,整個前灘區域的商業都受益於花卉的魅力。幾十家國內外鮮花及文創設計品牌用花卉給商戶“化妝”,成了他們最吸引人的招牌。來自浦東生態環境部門的數據顯示,花展期間,前灘地區商業客流量、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14.59%、21.44%。

上海植物園在第一八佰伴門前廣場上打造了一座以鳶尾和月季為主題花卉的春日花園,也給商場帶來了旺盛人氣。“五一”假期,第一八佰伴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銷售額增加了33%。

“整個城市都可以是舞台。”上海植物園園長嚴巍表示,這是上海植物園與第一八佰伴一次追求雙贏的嘗試。第一八佰伴依托上海植物園的技術打造了“網紅”城市主題節點,上海植物園借助商場的人氣平台展示了自主培育的新優特色植物。

徐匯區分會場充分挖掘本地消費市場,帶來一場“舌尖上的賞花奇旅”,非遺老字號手作桃花酥、歷史建筑裡的海派美食、好看又好喝的“花咖套餐”等一系列“限定體驗”讓衡復風貌區變得更加甜蜜愜意。

奉賢區分會場“五一”期間推出Bulu自然探秘集章活動、大學生文創市集、假日花市等,吸引9萬多名市民游客參觀游覽。上海植物園的“花漾生活市集”及花展專屬玉蘭文創雪糕兼顧了玉蘭文化傳播與豐富市民游客賞花體驗。

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國際花展期間,黃浦區主會場客流量約432.47萬人次,同比增長約25%(不包含南京東路商圈),帶動所在地區各類商戶銷售額大幅度提升。其中,新天地商業區域銷售額同比增長近16%﹔徐匯、臨港、上海植物園分別帶動地區商業經濟同比增長四到六成不等。

(來源:解放日報 陳璽撼)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