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勞模、上海電信高級專家華靜:專業深耕“雙突破”,擁抱數字新時代

2002年,剛大學畢業的華靜來到北京,與普通游客一樣,懷著好奇與憧憬參觀了人民大會堂﹔23年后,他故地重游,這一次,是以全國勞動模范的身份,受邀參加表彰大會。
全國勞模華靜。受訪者供圖
從一線搶修員,一路成長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從搭建世博會首台上海電信雲主機,為重大盛會筑牢技術基石,到主導“五個新城”的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評估,為城市發展謀篇布局,華靜始終在技術革新征程上奮力前行,在助力人民城市建設的征程上“疾馳”不止。
“讓下一代馳騁信息高速公路”
2002年,從同濟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的華靜,毅然選擇了上海電信。談及職業抉擇的經歷,華靜分享了一個饒有趣味的故事。
“在同濟大學,不少前輩對職業有著深刻的理解:職業如同‘一座橋’,他們期待有朝一日可以指著自己參與建設的橋梁,自豪地對下一代講述自己的貢獻。”
“當時,中國正處於全力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關鍵時期。我對面試官說,希望未來有一天,我可以驕傲對我的孩子說,你現在馳騁的信息高速公路凝聚著你爸爸的智慧和汗水。”
華靜擘畫的“信息高速公路”藍圖以及對未來信息時代的堅定信念,深深打動了面試官。彼時,上海電信正處於從基礎運營商向綜合信息服務商轉型的重要階段,華靜的理念與企業的轉型需求不謀而合。
“我進入電信行業時,正趕上時代的重大轉折點。”從一線接線員開啟職業生涯的華靜,憑借著自身能力和一股子沖勁,成長速度令人驚嘆。僅僅一年時間,他便能獨挑大梁,獨立承擔上海電信城域網絡的運維工作。“這可是承載了上海超2000多萬人口通訊需求的IP城域網,從網絡建設到交付的整體運維,這無疑是我職業的重大轉折點。”
時間來到2008年,上海世博會籌備進入關鍵期。彼時,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落在了華靜的肩上——為10萬名志願者搭建服務管理平台。
“搭建一個用於志願者培訓和管理的平台,從技術層面上來說,並非難事。真正棘手的問題在於,世博結束后,這一平台如何避免浪費,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面對這一難題,經過反復權衡與多方調研,華靜敏銳地察覺到,雲計算這一按需使用、按時付費的全新模式,恰好能完美解決這一困境。於是他大膽提出了採用雲計算模式構建平台的方案。
最終,上海電信首台雲主機問世。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這批雲主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有力保障了志願者服務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同時,還成功在中國館世博后續展繼續使用,實現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華靜被評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志願者先進個人”。受訪者供圖
憑借著這一全國首創成果,華靜被評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志願者先進個人”,這份榮譽鞭策著他在后續工作中不斷創新、持續奮進。
2014年,他帶領團隊完成台資銀行核心系統“上雲”,探索金融雲的商業化運營﹔2016年,他作為團隊負責人,牽頭推進建設了國內首批雙高可用性政務雲——上海市電子政務雲。
從技術攻堅者到城市數字底座的“設計師”,站在技術轉型前沿的華靜,在過去二十多年來,親歷並見証了通信行業從傳統電話時代向互聯網時代的跨越,以及邁向雲計算時代的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行業變革中,做敢為人先的開拓者”
華靜,如今是中國電信上海公司政企客戶事業部產數支撐中心業務架構師。那麼,業務架構師具體承擔哪些工作?
華靜解釋,業務架構師的角色相當於更高級的解決方案經理,除了根據客戶需求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之外,更需要結合市場空間洞察、技術發展趨勢等挖掘客戶潛在需求,為客戶提供前瞻性的方案規劃和架構設計。
“舉個例子,如果要幫客戶規劃每年數字化轉型所需的基礎設施資源,就需要業務架構師評估分析整理客戶的目標、角色與場景、需求和痛點等,敏銳識別新的業務增長點,完成技術架構設計。”華靜表示,總體而言,這一工作側重於售前階段,以及負責后續運營交互過程中的技術交底和方案對接。
隨著上海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加速推進,華靜又多了一重身份——“五個新城”數字化轉型評估基礎設施組組長。從邊緣計算基礎設施規模、5G行業專網數量、固定寬帶千兆用戶滲透率……華靜通過拆解為可量化、可核對的標准,為上海數字化轉型提供一把“游標卡尺”。
隨著上海電信市區兩級政務雲搭建格局的全面鋪開,華靜敏銳捕捉到市場新動向,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
“比如,臨港有不少企業的總部在長三角,我們就需要前往江浙做項目方案的陳述和技術的交流。”在“五個新城”這片充滿希望的“數字熱土”上,華靜帶領團隊大展拳腳,從涉及民生民心的衛生雲試點項目到落實工業智造的落地項目,在經濟、生活、治理等領域打造了一批新場景,為“五個新城”夯實數字底座。
從早期的IP局域網與互聯網時代,到雲計算時代雲平台的搭建,到如今臨港已投入使用的萬卡集群智算時代,華靜不僅是數字化轉型的推進者,是通信技術浪潮中的領航者,更是行業變革中敢為人先的開拓者。
“弘揚勞模精神,立足崗位建功立業”
華靜不僅在技術上勇攀高峰,更積極投身於技術傳承與人才培養。
在上海電信“技能大師工作室”,他向企業內外的學員開展培訓賦能、分享實戰案例﹔參與開發並制訂了中國電信集團數字化轉型課程體系及培訓體系,這些課程在各省推廣講授,累計培訓職工上千人,帶教徒弟近百人。去年,工作室為企業培養了1名公司級一級專家,3名二級專家,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非常感謝上海市總工會,幫我搭建了勞模工作室這一平台。在這裡,我們開展技術交流、進行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組織勞動競賽大比武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來探尋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弘揚勞模精神,立足崗位建功立業,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華靜參與了母校同濟大學《城市數字孿生導論》課題項目的編撰工作。談及此時,他滿是欣然:“我特別樂意參與到這項工作中,其中城市數字孿生的底座章節就是我負責編寫的。”
華靜指導學生參加科技競賽。受訪者供圖
如今,這部著作已指導了公司多個數字孿生項目的落地實踐,推動產學研一體化成果的落地推廣。這一舉措不僅讓同學們對數字孿生知識有了更深入、更透徹的了解,也切實促進了產出學研成果的高質量轉化與發展。
憑借在技術領域的不懈追求,華靜先后榮獲央企勞模、上海市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務院特殊津貼、全國勞動模范等殊榮。“此次獲得全國勞動模范榮譽,對我而言,既是一種肯定,更是一種鞭策。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我深感使命艱巨,責任重大。在未來的工作,我將放平心態,不忘初心,以一顆平常心去迎接工作中每一次挑戰。”
“勞模精神,永遠在路上。在技術日新月異、高速迭代的當下,我認為,勞模不僅要做精做深做沉澱,更要勇於創新、善於沉澱,在專業的深度與廣度上實現‘雙突破’,時刻保持對新技術的高度敏銳性,積極擁抱這個數字新時代。”華靜感慨道。
“在多元化的新時代,年輕一代一定要找到與自己興趣相契合的工作領域,持續全身心投入與跟蹤,並在掌握技能的基礎上,不斷追求創新。知行合一,方能行穩致遠。希望年輕一代都能在這條道路上穩步前行,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華靜寄語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