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長距離通勤的上海地鐵“板凳族”困局如何解?

2025年05月16日18:39 |
小字號

《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沒有明確禁止內容,但對地鐵運行秩序影響日益凸顯

長距離通勤的地鐵“板凳族”困局如何解

每天早高峰,從郊區開往市中心的軌交9號線和11號線客流密度達到峰值時,連擠上車都成問題。但在擁擠的車廂一角,總能看到有乘客展開自帶的小板凳,掏出手機,以另一種姿態開啟通勤之路。

這些乘坐公共交通卻自帶座椅的乘客,被網友稱為“板凳族”,以長距離通勤人士為主,多次在社交媒體引發爭論。有人理解長距離通勤的辛苦,也有人表示受到攪擾,還有人擔心存在安全隱患。

通勤之累如何安放?

住在鬆江洞涇,上班在浦東張江,“板凳族”陳麗是9號線的通勤常客,她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累”。

在她的通勤過程中,地鐵要坐一個多小時,而且幾乎不可能有座位,除非在換乘客流量極大的徐家匯站或肇嘉浜路站,陳麗站立的位置正前方的座位上那人恰好起身下車,而她搶座的反應速度也足夠快,“那是要運氣爆棚”。

陳麗記不清兩年前一次列車停靠在泗涇站還是九亭站時,她第一次看到有人上車后“無比絲滑地從背包裡拿出一個小馬扎展開坐下,簡直太羨慕了”。

如今陳麗手上也會拿著這樣的“小馬扎”,撐開來是板凳,疊起來呈板狀,可放入背包,或者干脆就拎在手裡。“博主同款,十幾塊錢,很輕便也很牢固。”

早高峰時段,9號線的頭尾車廂,往往是板凳族的最佳選擇,但這個位置通常會被從始發站上車的人先佔據。從洞涇站上車的陳麗,習慣把板凳放在乘客密度相對較小的車廂連接處,上身倚著車廂壁,一隻手拽住扶手,以減少車體晃動帶來的不適和潛在風險。

這個位置是許多板凳族共同的選擇。不時有其他帶板凳的乘客過來坐下,陳麗一點也不覺得突兀。邊上站立的乘客時不時將目光從手機屏幕移開,投射在他們身上。陳麗根本不在乎,她隻管坐著,戴上耳機,低頭看小說或是刷短視頻。

9號線上的另一片板凳區就在車門邊。從泗涇站上車的曾劍見過很多次:有人從洞涇站上車后,就擠在門邊,車門一關上,就迅速掏出板凳,順勢靠門坐下。車門處的板凳族,有時是四五個並排放置,有時會圍成一個小圈。那之后的幾站,車門都在對面方向開關,所以坐著不動的時間可有半個多小時。

有人說,地鐵上的小板凳就像高鐵上的二等座,“不如正經座椅舒服,但又比長時間站立強很多”。陳麗有類似感受:雖然小板凳只能坐下半個屁股,眼門前還懟著別人的屁股,“但總比站著要舒服”。像陳麗這樣車程超過一個小時的長距離通勤者,是地鐵板凳族的主打人群,當然也有老人或體弱者會自帶小板凳乘地鐵。

起初,陳麗會顧及面子和別人的目光,“年輕人總歸臉皮薄”。但身體實打實的疲累漸漸打消了“內在的道德感”,加上網友分享的攻略,她決定豁出去“先享受起來”。

“我也不是每天都拿出板凳,隻有身體不舒服、車廂也有空間的時候,才會坐一坐。”採訪結束前,陳麗特別強調這一點。

同是板凳族的肖肖則沒有太大心理負擔。“大家都想舒服些。與其費心盯住某個座位,祈禱坐著的乘客早點下車,不如自帶板凳,還能省去與其他人斗智斗勇搶座位的麻煩。”

安全舒適如何兼顧?

多位板凳族告訴記者,乘坐地鐵自帶板凳的行為“至少處在某種道德和規范的灰色地帶”。

在曾劍印象中,前年地鐵就開始播報“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車廂內請勿使用自帶小板凳”的提示,“車廂內請勿使用自帶小板凳”的標識也隨即鋪開。有一陣用板凳的人的確減少了,“但現在板凳族好像越來越多了”。

曾劍注意到,這兩年,上海地鐵的小板凳樣式愈發多樣,從簡易小馬扎到有靠背的露營椅,甚至還有乘客將家用塑料折疊椅搬進地鐵。除了擁擠的早晚高峰時段,平時的車廂裡也能看到很多板凳族。

在另一些乘客看來,板凳族對地鐵運行秩序的影響日益凸顯。家住江橋的市民小林非常反對自帶板凳乘地鐵的行為:“早高峰的11號線本來就擠,自帶板凳的人佔著本就寶貴的車廂空間,讓很多人都上不了車。”

“板凳族所佔據的車廂地面位置,至少可以站兩個人,板凳大一點的可能佔據了三四個人的位置。”一名地鐵安全管理人士說,自帶板凳的地鐵乘客,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資源的失衡。

更進一步則涉及公共安全隱患。上述人士分析說,比如坐在門邊的板凳族,阻礙了其他乘客的上下車動線,“碰擦、沖撞甚至踩踏,都是潛在的風險”。“小板凳不是固定座椅,存在滑動風險。”他說,當列車制動的時候,坐板凳的乘客可能會滑倒摔傷,也容易碰到周邊乘客引起沖突。

此外,容易被忽視的是坐自帶板凳的乘客與周邊站立的乘客存在高度差,特別是板凳族的視線位置,“可能讓其他乘客,尤其是穿短裙的女性乘客感到尷尬。”反之,走動和站立的乘客則可能忽視坐在低處的乘客,帶來擠壓或踩踏風險。

社交平台上,有不少人分享被板凳族影響的經歷。“有次踢到了板凳,差點沒站穩,壓到了算誰的”“人擠人的車廂,被擠到小板凳邊上,剎車的時候想扶一下牆,距離太遠,倒在旁邊人懷裡”“帶板凳的人喜歡攔在車門邊,其他人上下車都不方便,還要擔心會不會踩到人”……板凳族給其他乘客帶來了諸多不便。

地鐵管理怎樣破題?

因存在爭議,地鐵板凳族多次成為熱搜話題。支持者認為“打工人何苦為難打工人”,反對者則斥其“自私佔道”“人為制造公共安全風險”。不同的利益訴求,為地鐵管理帶來難題。

“大家都累,如果每個人都自帶板凳,地鐵還塞得下嗎?”一則討論地鐵板凳族的帖子下面,這條評論得到高贊。

絕大多數網友反對板凳族,稱其“不顧他人利益”“缺乏公共道德意識”“自私”等等。一名網友指出,板凳族自然談不上文明雅觀,“說重一點,就是怠惰、不夠自律的表現”。

也有人表示理解,認為地鐵座位有限,在客流寬鬆的平峰時段,“自帶板凳未嘗不可”。還有人說,白領工作壓力大,節省體力賺錢很重要。

陳麗刷到過這類帖子,看了幾條評論就滑走了。現實生活中,她有個同事也是板凳族,但兩人建立了默契,不在公司和同事面前談論這個話題。

實際上,自帶板凳上地鐵不算新鮮事。早在2014年地鐵11號線開通不久,地鐵板凳族就曾引起關注,被人當作“奇聞逸事”。隨著上海地鐵的日均客流不斷攀升,9號線、11號線等長距離通勤線路的舒適度和安全性等被更多人看到和討論。

許多市民呼吁管理板凳族,最好禁止小板凳進地鐵。曾劍為此還撥打過12345市民服務熱線,投訴地鐵運營方管理不力。

對地鐵運營方來說,這也是道兩難題。跟曾劍得到的回復一樣,禁止小板凳進地鐵缺乏硬性規范,管理力量也有限,只能通過倡導方式,期待乘客自覺遵守不帶小板凳的要求。今年5月以來,上海申通地鐵集團官方微博“上海地鐵shmetro”至少發布了11條勸阻乘客自行攜帶小板凳的內容,5月14日這天連發兩條,稱“乘客自行攜帶小板凳在車廂內就坐的情況仍時有發生”……盡管運營方加強了宣傳及勸阻,板凳族仍屢禁不止。

曾劍有些失望,今年年初修改發布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並沒有明確禁止乘客攜帶板凳的內容,“如果能加進去,至少管理有所依據”。

對運營方的期待不止於此。網友“隨緣”表示,地鐵運營方應增加9號線、11號線等長距離通勤線路的列車班次,“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網友“深木”也建議,11號線應像16號線那樣設置大小站線路,用大小站的方式主動分流一些不同需求的乘客。這些建議能否實現,背后涉及的問題更加復雜。

在專業人士看來,板凳族的出現,從根本上說是城市規劃與職住分離問題的具體表現。陳麗和許多年輕人一樣,選擇住在郊區“因為租金更低”。在9號線和11號線開通之初,沿線站點區域的居住人口遠沒有今天這般密集。隨著居住人口不斷增加,郊區地鐵規劃遠不如市區密集,站點之間相距甚遠,運力與乘客需求的錯配進一步擴大。

而這不只是上海軌交遇到的問題,解決之道,仍需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城市資源配置。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鄔林樺)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