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意大利科莫歌劇院,中國藝術歌曲唱響

在古老的意大利科莫歌劇院,廖昌永唱響中國藝術歌曲
“千言萬語不如清唱一句”
意大利當地時間5月12日晚,擁有212年歷史的意大利科莫歌劇院迎來2024—2025年春季演出季收官音樂會——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攜手鋼琴家哈特穆特·霍爾帶來“廖昌永與哈特穆特·霍爾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會”。
科莫歌劇院是意大利北部最古老、最具影響力的歌劇院之一,也被稱為“小斯卡拉歌劇院”。現場有不少觀眾專程從瑞士、奧地利、德國、西班牙趕來。
這場精心策劃的演出,將16首中國藝術歌曲化作流動的東方畫卷,廖昌永醇厚的男中音與霍爾的鋼琴交融,為觀眾獻上一場跨越中西方文明的音樂對話。有高亢的詠嘆也有婉轉的低吟,中國藝術歌曲的神韻令現場觀眾陶醉,每曲唱畢,科莫歌劇院內總會響起熱烈的掌聲。在觀眾的熱情歡呼中,廖昌永返場演唱黃自的《思鄉》和多尼採蒂的《我要建一座王宮》。
“這是一次極為獨特的體驗!像今天這樣,在一場音樂會上聆聽如此多中文作品,還是第一次。”一名觀眾說,“這場演出對我來說是一份來自中國的珍貴禮物。”
演繹16首中國藝術歌曲
作為古典音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藝術歌曲在歐洲已有近千年歷史,中國藝術歌曲也歷經百年沉澱,留下不少經典。廖昌永與哈特穆特·霍爾聯合編著的《玫瑰三願:中國藝術歌曲16首》由全球最古老的音樂出版社——德國大熊出版社出版發行,是中國古詩詞譜曲的藝術歌曲首次以中、德、英三種語言在國外出版。5月12日晚兩人在科莫歌劇院聯袂演繹的正是這16首中國藝術歌曲。
音樂會的曲目堪稱一部微縮版的中華精神文明史:《幽蘭操》裡有著先秦文人君子的氣節,《楓橋夜泊》《陽關三疊》的一物一景盡是唐朝士人對家國秩序的期盼、與友人難舍的情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映照著宋代的生命哲思,《玫瑰三願》裡又有戰時文人臨危不亂的風骨……正如哈特穆特·霍爾所言:“藝術歌曲,就是詩歌和音樂的二重奏。”這16首曲子,把中國的音韻美、文學美、情感美和深刻哲思融於音樂。
“千言萬語不如清唱一句。”廖昌永說,“對外國觀眾來說,雖然他們不一定能聽懂中文,但往往能被中國藝術歌曲獨有的韻味和深厚的情感所打動。而音樂家在舞台上的表演更是與觀眾交流的過程,滿懷深情地演唱,就會收獲觀眾真誠的反饋。音樂傳遞出的真善美,總是能穿過時空、越過山海,喚起人們的心靈共鳴。”
繪制更廣闊的文化版圖
科莫歌劇院的演出結束后,廖昌永與哈特穆特·霍爾的藝術歌曲之旅還將前往德國、芬蘭等地,繪制出中國藝術歌曲在全球范圍內更廣闊的文化版圖。廖昌永攜上海音樂學院百年學術積澱,將趙元任、黃自等先輩開創的中國藝術歌曲傳統,淬煉成當代文明對話的密鑰。
“這些年,通過中國藝術歌曲的國際推廣,歐洲觀眾對中國音樂藝術的過去與未來,對用中國的美麗語言所講述的人類共同的悲喜深感震撼和共鳴,這就是音樂這座人類文化和精神橋梁的意義所在。”哈特穆特·霍爾說。
除了當晚的音樂會,廖昌永還與上音師生走進在國際音樂界享有盛譽的意大利“加拉拉泰普契尼音樂學院”校園,通過大師班、講座等活動,與當地學子、觀眾面對面交流音樂與傳播中國文化的感悟。上海音樂學院多年來構建的“教創演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在此次全球巡演中展現出其生命力——從學術研究到創作實踐,從人才培養到國際傳播,形成完整的文化價值鏈。
從中國藝術歌曲百年項目到連續舉辦四屆的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再到在瑞士、維也納、意大利、德國、芬蘭、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唱響“中國聲音”,上海音樂學院別具一格的“創研—傳播”體系,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生動實踐。上海音樂學院中國藝術歌曲海外展演項目榮獲2023年度、2024年度上海市國際傳播領域獎項“銀鴿獎”。
廖昌永說:“我們不遺余力在全世界推廣中國藝術歌曲,一方面希望通過中國藝術歌曲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歌唱家聚在一起,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促進中外藝術文化交流互鑒﹔另一方面,也希望繼承黃自、賀綠汀、周小燕等前輩的教育精神,為中國培養優秀的藝術人才。在全世界的藝術歌曲中找到中國藝術歌曲的位置,讓中國藝術歌曲登上國際舞台,表達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吳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