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水清水美" 滬將啟動100個河湖水體提升試點

水質不能僅僅“達標就好”,上海將啟動100個河湖水體提升試點
以清澈度與百姓感受對齊顆粒度
河道水質怎樣算好?主管部門和老百姓的看法可能不一樣。前者以國家標准為准繩,達標就是好。后者則憑感觀,通透見底才是好。
這就解釋了為何近年來上海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但還有市民覺得看上去“差點意思”。
和老百姓對齊顆粒度,需要在環境治理上突破“達標就好”的慣性思維,讓河道水質的改善更貼近公眾認知。上海市水務局昨天宣布,繼去年創建40個“水清水美”試點后,今年將再建設20個水美村庄、10個水美社區、10個水美公園,到2026年底,建成100個河湖水體清澈度提升試點,將用直觀的清澈讓人心悅誠服。
水岸協同治理
奉賢庄行的菜花節正辦得風風火火,連帶著主景區北面的庄行郊野公園也熱鬧了起來,讓很多人注意到了一條1.5公裡的清澈河道——浦秀西閘路河。
站在親水平台上,沒有渾濁物的阻攔,人們的視線隨著陽光輕鬆觸達1.5米深的河底,十幾厘米高的矮生耐寒苦草正隨著水波輕舞。去年這個時候,浦秀西閘路河卻是另一番光景——水體渾濁、植被雜亂。處在黃浦江水源保護地內的它,縱使水質受到嚴格管控並長期達標,卻因為水色不時發白發灰而缺乏說服力。
去年5月,奉賢區將浦秀西閘路河列入水體清澈度提升試點,專業治理團隊引入了三招,立竿見影。
“首先,矮生耐寒苦草是主角。”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王麗卿介紹,這種沉水植物此前在上海之魚經過了十幾年的考驗,能夠適應上海的氣候和地表水環境,既能吸收底泥中的營養物質,又能稀釋水中的氮、磷物質,並通過光合作用讓水體“呼吸”起來。
水體的問題,根子在岸上。矮生耐寒苦草其實是淨化水質的最后一關,之前,還有雨水口生態攔截與林地退水濾淨技術在岸上把關。否則,再強的沉水植物也有淨化能力的上限。
三招組合而成的淨化系統在去年8月交出了成績單:浦秀西閘路河的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准,水體透明度提升至1.2米以上。“這個系統可以穩定20年。”王麗卿表示。
不再“單打獨斗”
2017年以來,上海啟動新一輪大規模水環境治理,2018年基本消除中小河道黑臭,2020年基本消除劣Ⅴ類水體。
如果把前兩個階段視為這輪水環境治理的1.0版、2.0版,那麼“十四五”期間全面啟動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就是3.0版:到2035年,覆蓋全市的151個生態清潔小流域將全部建成。
上海市水務局督察專員韓昌來介紹,河湖水體清澈度提升試點是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升級版,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水體透明度要大於80厘米或者清澈見底。
難度肯定很大,需要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治水思路,才有方向。“治水是一項系統工程,治理的對象不僅僅是水體,還包括與水相鄰的田、林、路、村等。隻有系統治水,才可能攻克水體透明度這一難題。”韓昌來以河邊的護岸為例,過去為了阻隔地表徑流給河道帶來的污染,護岸大多以水泥等為主要材質,這是一種典型的“單打獨斗”思路。現在,河岸改用更生態的方式,利用林地、草地、挺水植物等與土木工程相結合,在減緩河岸退化的同時,使河水與土壤相互滲透、增強自淨能力,並產生一定的自然景觀效果。
因改變而幸福
如果說上海“十三五”治水重在找到並拔除污染水體的病根,那麼“十四五”的重點是給水體做“手術”后的調養及美容。
奉賢區水務局副局長高艷表示:“表面看是提高河道透明度,實際上是帶動人居環境的改善,並使鄉村特色產業得到培育和發展,讓人們因身邊有健康美麗的河湖而幸福。”
奉賢漁瀝村就是河湖水體清澈度提升試點的受益者。曾經為產業單一、收入少而發愁的當地人如今向親友自豪宣布,村裡打造的商務庭院辦公群落“漁瀝林盤”在2024年創造了3.5億元稅收,這裡不乏看中生態環境來開工作室找靈感的音樂人,讓名不見經傳的漁瀝村成了“網紅”。“漁瀝林盤”向南十多公裡,還有一處號稱上海“九寨溝”的“庄行花嶼”。高空俯拍,透明度兩到三米的水體清澈見底。據介紹,這片水域已成為皮劃艇愛好者的樂園。
以河湖水體清澈度提升試點為代表,上海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真正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