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匹配精准服務,越來越多企業正從臨港“出海”

2025年03月25日09:11 |
小字號

對接超五十家國際組織,三百多家國內外服務機構入駐

越來越多企業正從臨港“出海”

近日,首單非居民並購貸款試點業務審批落地臨港新片區,浦發銀行將為某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跨境並購國外某知名科技企業的交易提供並購貸款,以離岸金融服務企業“走出去”。

臨港新片區承載著“努力成為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戰略使命。去年6月,臨港新片區“走出去”綜合服務平台正式啟用,專注於為全國企業“走出去”提供高效便捷、權威集成的綜合服務。截至目前,這一平台已對接國際組織超過50家、服務本土跨國企業250家。

過去5年裡,臨港備案的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項目412個,中方投資總額65.6億美元。

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臨港實現成功出海,背后靠的是什麼?

“國別+產業”為出海匹配精准服務

作為唯一一家總部位於中國的全球十大樹脂鏡片制造商,康耐特的產品銷往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佔業務總量的2/3。去年9月,康耐特計劃在泰國設立生產基地,通過在海外自主掌控生產基地,更好地輻射東南亞及全球市場。這是康耐特首次在海外投資建設大型高端生產基地。從布局出海到正式在海外購置土地,康耐特僅用了不足7個月——這一案例是臨港新片區全方位服務企業“走出去”的縮影。

康耐特首席財務官許胡寅告訴記者,盡管企業布局海外已久,但此前主要依賴收購現成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絡。由於缺乏自主投資經驗,首次在海外投資建廠,仍面臨海外投資備案、資金出境審批等政策法規,以及人力資源與本地化管理等方面的挑戰。

慶幸的是,康耐特出海過程中,臨港新片區“走出去”綜合服務平台帶來不少助力。許胡寅舉例,針對海外工廠籌備階段面臨的人力資源服務問題,平台結合企業需求,迅速匹配4家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用一上午的時間為企業開展輪流咨詢服務,高效集成地幫助企業快速了解境外人力市場的資源情況。

康耐特的困境並非個案。在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金融貿易處副處長殷軍看來,臨港有不少專精特新企業,它們在科技研發、知識產權、市場拓展等方面有核心競爭力,但“走出去”經驗相對欠缺,海外可調動資源也不足,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它們更需要金融、法律、財稅、保險等機構作為“走出去”的中間橋梁來托舉它們安全、順利地出海。

臨港新片區“走出去”綜合服務平台就扮演著“一手牽兩家”的紐帶作用。據殷軍介紹,目前已有超過300家國內外知名服務機構入駐平台,覆蓋跨境金融、涉外保險、備案咨詢、人力資源管理等20個專業領域,通過線下專窗值班和線上服務的方式,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常態化公共咨詢服務。此外,平台為企業推出了“國別+產業”特色服務包,結合行業特性,為企業出海匹配更精准的服務。

高綜合性、集成性、系統性的服務已讓不少“走出去”企業享受到便利。比如,臨港的航空新材料“小巨人”企業晉飛碳纖在出海越南過程中,平台篩選了7家可在越南開展屬地化服務的專業機構,協助企業在3個月內選定進軍海外的首站,大幅縮減籌劃時間。

近期,臨港新片區還集中發布了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的十條措施。其中,“專業服務券”制度將為經備案的“走出去”企業開展對外投資活動而採購相關服務時,按照最高不超過實際支出費用的50%給予支持。“這項措施也是重點支持中小企業‘走出去’,為其降低出海初期成本。”殷軍說。

制度優勢讓臨港成更優解

打造更高效協同的服務生態,幫助企業解決出海中的實際痛點,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在殷軍看來,臨港新片區“走出去”綜合服務平台作為這一服務模式的全國首創者,能夠在短短大半年間吸引到300多家服務機構入駐與大量出海企業來到臨港,離不開臨港本身具備的政策和制度優勢。

比如,經過與大量企業溝通,“走出去”平台發現企業對ODI(境外直接投資)備案的需求最為普遍。根據上海市政府行政規定,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可以對中方投資額3億美元以下的非敏感境外投資項目行使ODI備案等事項。

在某種程度上,臨港制度創新“試驗田”的優勢使其成為更利好企業出海的“母港”。

去年9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印發《在臨港新片區審慎放寬非居民並購貸款限制試點工作方案》,臨港在全國率先在貸款比例、期限等方面放寬非居民並購貸款限制。

據殷軍介紹,對標國際標准,這項政策的放寬將允許企業在海外進行不以控股為目的的戰略性投資,並將貸款比例從60%提升至80%,貸款期限從7年延長至10年。企業得以用更少自有資金撬動更大融資,擴大並購規模,還能根據戰略需求靈活布局海外市場。

臨港新片區“走出去”綜合服務平台還充分發揮臨港新片區在數據跨境、再保險、涉外法律、知識產權等領域的制度創新優勢。例如,上海眾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臨港新片區在香港設立了全資子公司,重點發展跨境電商服務體系等業務。在此過程中,平台協助企業實現直播數據合規出境。

服務對象不限“在臨港”

日前,臨港新片區涉外中心大樓揭牌,20家企業出海重點服務機構集中入駐簽約,將在原有窗口排班制基礎上,為企業提供更常態化且高效便捷的本地化服務。同時成立的13個臨港新片區“走出去”全國服務分站和24個海外聯絡站,覆蓋國內熱點城市和全球主要出海目的地,讓出海企業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獲得服務支持。

據上海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倉龍介紹,不論是臨港涉外中心大樓,還是海內外聯絡站,其服務對象並不局限於“在臨港的企業”,而是面向全國各地所有的中國企業。

“在實際工作中,‘走出去’平台服務過的上千家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外地。”在孫倉龍看來,本次平台升級,不僅旨在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出海服務保障體系,更要打破地域限制,讓臨港經驗成為打造全國性“走出去”公共服務規范的樣本。

作為硬件升級,平台還推出了“AI+出海”智能解決方案。據介紹,平台在市面上既有AI智能搜索分析工具的基礎上,在大模型語料庫裡接入了律所和銀行等專業機構的案例數據,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細分的產業、國別風險分析和合規流程指引。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沈思怡)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