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加碼上海,“上海成本”正被重新定義

2025年03月25日08:58 |
小字號

全球投促大會今天開幕,上海正為企業提供效率最優解

加碼上海,“上海成本”正被重新定義

■“上海不僅要素成本不貴,還有巨大的綜合成本優勢。”長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工業百元營收成本最低。上海的種種努力,不隻在於構建“成本窪地”,更在於將每一寸土地鍛造為效益裂變器

去年,上海這座城市傾盡誠意,多渠道“摳細節”,累計為工業企業降本超過520億元。

如果比對國家統計局2024年全國規上工業企業百元營收中的成本數據,上海竟還低了2.7元。長三角三省一市中,上海的工業百元營收成本最低,比長三角平均水平低2.9元。上海“成本貴、不宜搞制造”的觀點,漸漸站不住腳了。

今天,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開幕,誠邀世界“加碼上海”,並釋放出重要信號——上海成本,正被重新定義。

硬成本減得真實有感

用地、用能、稅收等,是企業經營中的顯性成本。

去年投促大會上,上海推出“工業降本增效17條”,圍繞核心生產要素拿出細化降本方案。

工業用地看似難有降價空間,上海卻要化不可能為可能,放出多項“大招”。

比如,以“帶產業項目”挂牌、“先租后售”等方式為杠杆,撬動上海50年期工業用地成交均價低於收儲價。

又如,將地價與空間布局、產業導向、項目類型、績效指標等實現聯動。閔行區一套用心良苦的聯動公式,已成功推動新材料、汽車座椅等項目拿地成本直降22%以上。

針對電、氣、熱等要素價格,上海主打“應降盡降”。去年,大工業平均電價降了6分錢,最重要的做法就是在節假日和雙休日實施“深谷電價”,集成電路等連續生產型企業感受最為直接,如中芯、華虹2024年電費下降均超過億元。同時,上海去年實現天然氣成本下降12.9%,蒸汽成本降幅8.7%。化工行業降本顯著,去年化工行業百元成本僅為81.4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4元。

去年520億元降本大盤子裡,企業融資成本的下降佔了47%,涵蓋低息貸、信用貸、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等。如中小微企業政府性融資擔保貸款貼息,去年覆蓋了756家中小微先進制造企業,貸款利率下降接近1%。

數字雖無聲,卻讓企業聽見真金白銀的回響。

被攤薄的創新成本

可量化的成本之外,投資者還有其他考量。我能在此“任性”創新嗎?必須反復“自証”才能讓政府“懂我”嗎?

這些因素非顯性,但更深層地影響著企業的感受。

寶山區月楊工業園區,澄穆創新產業中心項目的12層垂直工廠即將拔地而起,“在上海,承載著新質生產力的高質量選手,從不會被怠慢。”澄穆創始人朱才彬說。

朱才彬2012年創辦化妝品企業澄穆,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容,他一直在考慮結束廠房與辦公樓“兩地分居”現狀,使研發、制造、驗証環節更為緊湊高效。他還計劃在廠房內設置一條高十余米的物理垂直通道,以開展“包裹技術沉降測試”,好讓澄穆的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但又擔心會被工業用地“限高”一票否決。

2023年,上海推出打造“智造空間”若干措施,為制造業“立體增長”掃清障礙。朱才彬嘗試性地向其創業起錨地寶山區提出“工業上樓”想法,當地迅速響應,多方協調,打開戰略留白區,供澄穆建創新產業中心。該項目中,土地混合利用、樓高和容積率限制被一一突破。12層塔樓中,生產區位於1至5層,試驗用輕質廠房布局在高層,7至9層被巧妙打通,辟出一垂直通道,成為包裹技術沉降測試場。

去年,澄穆的銷售額近14億元。待“智造空間”建成,澄穆將把其控股和持股的生物醫藥中間體公司、化妝品原料和容器公司等上下游接入上海,讓核心資源高效集聚。由此,公司5年內銷售額過百億元並不難實現。朱才彬覺得,這恰是創新成本被攤薄后出現的乘數效應。

與政府的溝通成本同樣隱性,也同樣關鍵。比如,各項惠企政策,過去多需要企業自己發現,自行申報、提交並等待審核,搭進數月或大半年時間。然而天岳半導體卻在兩年內收獲兩次驚喜。2023年,天岳從小微企業升格為產值超2000萬元的規上企業,去年又被認定為專精特新企業,產值更如火箭般躥上5億元。但天岳沒想到,無論“小升規”還是專精特新,相關獎勵都是“免審即享”。政府部門用“數據雷達”替代“企業自証”,實現從“人找政策”向“政策追人”的跨越。

去年,“小升規”獎勵政策還首次延伸至軟信業,上海有604家軟信企業首次升規納統。這座城市正誠意傳遞一種信號——企業專心“踩油門”就好,至於溝通成本,由政府來清零!

算大賬的綜合成本

在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的賬本內,藏著更宏大的成本哲學。當別處還在梳理土地單價時,上海已在計算各類要素在此發生鏈式反應的“化合價”。

“上海不僅要素成本不貴,還有巨大的綜合成本優勢。上海的人才、教育、醫療資源聚集,有全球最大口岸,企業出海成本低。瞄准新興產業發展需求,我們還在強化智算、語料、綠電、場景、平台等創新要素供給,釋放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聚合賦能效應。”張英說。

這座全球最大貿易口岸城市,始終在創造最佳路線——就連產地、市場“兩頭在外”的汽車也寧可繞行上海,要利用上海海運航線密集、船期高頻且有更多拼船選擇的優勢,實現物流和時間成本的兩位數壓縮。

這座城市常能提供效率最優解——在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領域,上海具有較完整安全的產業鏈、供應鏈。如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已在長三角構建起“4小時供應圈”,帶動周邊數百家零部件配套企業,產業鏈本土化率高達95%。

創新人才的高密度和可及性,令這座城市充滿魔力與引力。上海的人工智能、集成電路人才分別佔全國33%和40%。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從業人員28萬人,其中院士等高水平人才佔全國20%以上。上海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孵化器“模速空間”,短短一年多時間就集聚了百余家大模型企業,帶動周邊落地300多家“AI+”企業和投資機構,實現“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鄰居就是合伙人”。目前“模速空間”超千名從業者中,約三分之一為28歲以下年輕人,大量創始人、CEO、CTO平均年齡不到30歲。

更關鍵的地方還在於,上海還有政策的創新性、穩定性,以及政府的法治精神和熱忱服務。不久前,上海宣布對首批2360家認定企業試點實施免於現場檢查等便利措施。上海已成立市招商服務協同辦公中心和各區招商服務一體化平台,實施重點企業“服務包”2.0版,去年累計解決企業訴求超1.5萬件。上海能用200余場協調會來確保青浦華為研發中心的啟用節點,也能用儲能超級工廠從開工到竣工僅7個月的耗時來刷新“特斯拉速度”。

事實勝於雄辯。過去一年,上海億元以上項目高達1925個,總投資超1.1萬億元,其中未來產業和重大優質項目佔比約四成。不過,上海的種種努力,不隻在於構建“成本窪地”,更在於將每一寸土地鍛造為效益裂變器。

今天,當全球資本涌入這片沃土,他們收獲的,將不僅是當下紅利,更是未來價值創造的入場券。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李曄)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