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張園東區開啟大規模地下空間建設,未來地下將連通3條地鐵線

2024年11月05日09:09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有100多年歷史的張園,自修繕並重新開放以來,迅速躍升為上海熱門打卡地。殊不知,目前開放的西區僅佔張園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一,而分量更重的東區建設一直在悄然推進中。11月4日,張園東區首次揭開神秘面紗,正式啟動大規模地下空間建設。

張園將增加哪些業態,停車需求能夠滿足嗎,何時能夠整體開放?在中心城區大規模施工會不會影響周邊環境,是不是有一批機器人在這裡“工作”?……針對這些市民關心的問題,張園東區建設方和施工方進行了回應。

張園東區正在煥新 戚穎璞 攝

張園東區正在煥新 戚穎璞 攝

張園將提供500多個停車位

走進和張園西區僅一牆相隔的東區,就能看到一棟棟正在煥新的老建筑。透過那些清水紅磚的建筑群和精美絕倫的山牆山花,依然能夠窺見當年“海上第一名園”的風採。

張園舊照

精美絕倫的山牆山花

張園始建於1882年,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是上海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種類最多的石庫門建筑群,擁有大量歷史建筑和文保建筑,蘊藏著不少名人居所。這也是為什麼從2018年啟動改造修繕以來,張園會受到廣泛關注的原因。

2022年,張園改造修繕一期工程即西區正式開業,兩年來,日均客流保持在3萬人次,峰值客流達8萬人次,是國際知名品牌“首店”“首秀”“首發”的首選之地,也成了中外游客和市民拍照打卡、逛街購物的熱門地標。

相比西區,東區有哪些新亮點?靜安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時筠侖告訴記者,東區在於地下開發,也就是在老建筑群下方增加約8萬平方米的地下空間。其中地下第一層和第二層引入商業業態和公共服務配套﹔第三層作為軌道交通換乘聯通空間和停車庫,預計提供500多個地下車位,緩解核心商業區停車難問題。

張園未來地下空間開發效果圖

2023年9月,張園東區啟動了最大規模的組團式平移項目。截至目前,9棟文保建筑已按預定路線“走”到其中間址位置,待相應區域施工完成后,再按原路線“走”回原地。如此的“輾轉騰挪”,就是為了騰出施工空間去進行地下空間的建設。

記者了解到,預計最快2026年年底,張園東區實現整體開放,地下第三層將實現與軌道交通2號線、12號線及13號線的無縫對接。

和西區相同的是,東區同樣注重歷史風貌保護。“張園東區地面保留了約3萬平方米的歷史建筑。”時筠侖說,東區將引入美術館、演藝中心、高等級酒店,在投運之后,人們就能看到一個東西區聯動的、完整形態的張園。

張園整體示意圖

量身打造機器人適應中心城區建設

記者了解,負責東區建設的項目團隊,還加入了一批機器人員工。在修繕現場,三名技術人員正在調試一台小型建筑機器人。這台打樁機器人雖然隻有3米多高,實力卻不可小覷,它和高達十余米的普通打樁機一樣,可以打樁至地下60米深。

技術人員正在調試一台小型建筑機器人 戚穎璞 攝

張園保留了上海老式弄堂“縱、橫、斜、曲”的特點,內部空間狹窄,弄堂隻有兩米多寬,門洞最窄隻有70多厘米寬,但同時,張園保護級別高,許多老建筑必須原位原址保護,不能被破壞——既要施工,又要保護,常規的大型設備幾乎“束手無策”。

城市更新集成技術服務商體驗中心

如何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實現土地集約化開發與使用,成為破題關鍵。11月4日上午,上海建工二建集團城市更新建設有限公司正式在張園保護更新項目揭牌亮相,總經理章誼介紹說:“我們定制開發的多款智能設備,就是為了破解中心城區無法進行大型設備作業的痛點。”

章誼團隊研究古建筑修繕

比如,正在調試的打樁機器人,就可以在保証屋體結構不受損的基礎上,把原本無法打下的樁在“方寸之間”打入地下,從而保護這些不可移動的歷史建筑。

目前,落地“海上第一名園”的首創施工設備已經達到6套。章誼表示,團隊還在進行一系列技術設備研發,來滿足接下來的建筑修繕和功能升級需求,大約設定了10個研發目標。也就是說,未來還會有一大批“建筑機器人”參與到張園東區建設中,進行智能化、自動化建造。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