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1%指標在崇明逐年增長

建設生態文明,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近年來,崇明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名片、長江綠色發展標杆,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事業乘風破浪、加速前行。為進一步展示崇明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我們開設“生態文明最佳實踐地”欄目,為您講述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故事。
冬去春來,枯黃的蘆葦叢又涌出綠意﹔江海漸暖,捎來北歸候鳥的訊息。位於崇明最東端的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又迎來春季鳥類環志期。
在廣袤的灘涂上,東灘候鳥環志和科研保護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一位位“捕鳥”人、巡護人和環志人活躍在蘆葦深處,為了交出更完美的生態答卷而接續奮斗。近年來,崇明東灘生態修復工作成效持續顯現,作為濕地生態重要評判標准的“佔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正逐年增長。
鳥類環志工作持續推進
凌晨4點,天還漆黑,金偉國已經起床,簡單拾掇、再熱些早飯吃下,他便跨上摩托車,向東而行。獨自穿過漫長的夜路,道旁人煙逐漸稀少,鳥鳴卻愈加熱鬧。來到東灘保護區外圍的生態巡護站,金偉國稍作等待,幾位同伴也相繼抵達,一行人隨即駛入保護區。
金偉國
“鳥兒起得早,所以我們也得早起。”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8年,金偉國便是從那時起專門為生態保護而捕鳥,“今年的春季環志工作從這周開始了,接下來兩個月,我們每天都會按這個時間到灘涂上捕鳥。”
茫然無際的蘆葦環抱深處,他們還有最后一處“前哨”,在那裡換好防水連體衣、拿上裝備給養后,早於清晨的第一縷晨曦,幾位東灘“捕鳥人”抵達灘涂前沿。此時的東海正接近最低潮位,露出大片的泥濘地帶,也留下了豐富的底棲生物。
在這片耕耘了20余年的“田野”上,金偉國帶著去年新收的小徒弟高前華,用鐵鏟翻起泥土,形成適合鳥兒游動的水塘﹔將碩大的鳥網小心布置於水面之下,再將栩栩如生的候鳥模型固定在水中。設置好蓋網機關后,兩人便噙著鳥哨走到遠處坐定。
從此時起,隻要有鳥兒自南而來,金偉國一眼便知其種類,隨后便以鳥哨模仿出對應的鳥鳴。鳥兒受到吸引,便在近處落地,稍作觀察后,踱著步子投奔“同類”而來——這時最需眼疾手快!金偉國猛力一拉繩索,鳥網便翻蓋而下,將鳥兒蓋住。很快,環志站上的工作人員便前來接收這些鳥兒,並高效完成測量、稱重、環志、記錄和放飛工作。
“今年鳥類環志從3月25日開始,目前的成績是5隻大濱鷸。”負責環志工作的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生態修復科工作人員高子靖說,“進入4月以后,會迎來鸻鷸類候鳥過境的高峰期,屆時每天可以完成數十隻的候鳥環志工作。”
東灘鳥類環志工作開展歷史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從2002年起,每年春秋兩季都會進行較系統的環志工作。截至3月底,崇明東灘共環志鸻鷸類水鳥約60種,總數超過5萬隻,以大濱鷸、長趾濱鷸和黑腹濱鷸等為最多。
崇明東灘保護區的環志方案是左脛金屬環,右脛上黑下白塑料旗標。近年來,越來越多由崇明東灘環志的鳥兒在整個亞太候鳥遷徙路線的沿線地區被觀鳥愛好者、科研機構等發現並報告。僅2024年1月,東灘保護區收到5種6隻次水鳥的目擊回收記錄,分別回收於中國廣東省、海南省和菲律賓邦薩摩洛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東灘環志護鳥的影響力,也逐漸走向世界。
生態修復厚積薄發
知名生態攝影師張斌自2003年就常來崇明東灘拍攝,20余年間為無數水鳥留下了美麗的影像,他是東灘生態環境變化的見証者。“我最早在保護區拍攝的時候,很多鳥都在保護區外的魚塘裡,后來保護區開始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后,鳥類逐漸回歸到保護區。”張斌說。
張斌
親歷者的論述與統計數據相吻合。以大眾熟悉的小天鵝為例,進入新世紀以來,因為人類活動、互花米草擴張、長江口水質下降等多重原因,崇明東灘的小天鵝數量接連下跌,個別年份甚至難得一見,不禁讓愛鳥人士發出“東灘小天鵝都去哪兒了”的追問﹔而在東灘啟動系統性生態修復數年后的2016年,保護區也才記錄到60隻小天鵝前來越冬。諸多事實証明,野生候鳥對生態品質的下滑十分敏感,而生態修復在種群規模上的影響則具有滯后性——要讓鳥兒回歸崇明東灘,唯有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一條路。
2012年-2018年,崇明東灘保護區在各方支持下,系統性實施了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項目,通過清除互花米草等外來入侵物種,恢復長江口原生植被和底棲生物群落,為候鳥提供更多樣、豐富和穩定的食物源﹔同時,保護區通過科學劃分濕地各功能區,有計劃地引種海三棱藨草等有益物種,為候鳥營造理想優質的生境。此外,得益於崇明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結合綠化造林、長江禁漁等一系列工作成效,崇明三島整體生態基底持續提質,更多鳥兒選擇來到崇明島落腳、棲息和繁殖。
此后,一系列舉措的成效逐漸顯現。在社會各界的關注與見証下,近幾年東灘小天鵝數量也從幾十隻增長到百來隻、幾百隻,逐漸穩定在1000隻以上﹔到2022年冬季,東灘小天鵝總數已超過2900隻,不僅刷新了近20年來保護區內小天鵝數量的記錄,更是直追上世紀80年代的高峰期數量。此后,每年冬天到訪東灘的小天鵝均穩定在2000隻以上。
小天鵝的一“退”一“進”絕非孤例。得益於生態修復工作的持續推進,東灘保護區工作人員記錄到的候鳥種類和種群規模均有顯著增長。“目前,保護區內共有300種鳥類,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達到19種,國家二級達到59種。”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高級工程師吳巍介紹,“據統計,2023年度在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共記錄到各類水鳥99種307408隻次,雁鴨類候鳥種群增長尤為明顯。”
這項“關鍵1%”指標穩定增長
對一片濕地來說,候鳥越多,生態就越好,這是一種朴素而正確的認知﹔而為了更精准、更規范地描述和評估兩者間的關聯,《國家重要濕地公約》引入了這樣一條評價標准:“如果一塊濕地定期棲息有一個水禽物種或亞種某一種群1%的個體,就應被認為具有國際重要意義”。
“這項‘1%’的基本含義不難理解——比如說全球現有約1.5萬隻白頭鶴,而我們在東灘保護區監測統計到超過150隻,這一物種當年就可以記入崇明的‘1%’名列。”高子靖介紹,“可以說,這項‘1%’已成為衡量東灘濕地在全球候鳥保護領域重要程度的最關鍵指標之一。”
2012年,崇明東灘記錄到羅紋鴨、白頭鶴、黑尾塍鷸、白腰杓鷸、紅頸濱鷸、環頸鸻、蒙古沙鸻7個物種之數量均已達到或超過全球種群數量的1%,達成2010年上海市政府在所發布《崇明生態島建設綱要》中訂立的目標﹔此后,《上海市崇明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6-2040)》明確提出,崇明這項“1%”到2020年將達到10種,到2040年將達到15種﹔2022年,《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正式發布,同樣將“佔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作為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評價指標。“關鍵1%”逐漸成為各界了解、評判東灘濕地“含金量”的核心線索。
“2023年,崇明東灘擁有的‘1%’總數已達到12種。”吳巍說,“經與《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水鳥種群評估》比對,白頭鶴、黑嘴鷗、黑臉琵鷺、羅紋鴨、斑嘴鴨、大杓鷸、黑尾塍鷸、普通燕鷗、翹鼻麻鴨、小天鵝、花臉鴨和紅頸濱鷸12種水鳥的數量均已達到或超過全球總量的1%。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申遺成功,江蘇省鹽城的兩處候鳥棲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此后,我國繼續開展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將黃(渤)海區域更多候鳥棲息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各方努力下,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
東方白鸛
據崇明東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主任鈕棟梁介紹,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共包含11處棲息地,上海和山東各1處,河北5處,遼寧4處。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是二期最南端的遺產點﹔但從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來看,位於黃海生態區南緣的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恰好位於中間節點,是候鳥南來北往途中至關重要的“服務區”和“加油站”。“1%”物種數的持續增長,意味著更多候鳥因崇明東灘而受益,標志著崇明東灘的生態價值進一步釋放,影響力加快向全世界輻射。
2023年,保護區正式迎來世界自然遺產的咨詢機構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際專家組的實地考察評估,各方面進展較為順利,目前申遺工作已來到最后一關——在計劃於2024年夏季舉行的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將接受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審議,最終決定是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屆時,崇明東灘有望成為上海市首個世界遺產。
(來源:上海崇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